地下开发进入高速发展期
“中国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的高潮已经到来,进入地下空间利用的高速发展期。”专家表示,“我国经济发展到了现阶段,具备了地下空间发展的基本条件。”
据介绍,伴随着城市中心区的开发、旧城改造以及地铁、隧道、管廊等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地下空间开发进入了一个加速期,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将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领域。
目前,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速度已居世界首位,城市地下快速道路建设已经起步并将加速发展,城市大型地下综合体的建设已经成为许多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亮点,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专家介绍,现在国内城市发展过程当中部分功能设施如市政、环保、交通、物流,逐步地甚至全部地在转入地下。
地下市政综合管廊将形成网络,全国有60多个城市的新区规划了地下综合管廊,市政公用设施乃至变电站、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都将归置其中。
中国有地铁的城市已达30个,近期国务院又批准了27条轨道交通的建设。诸多城市地下快速路建设也起到了极大的示范作用。如南京玄武湖地下快速路、城东干道地下路、杭州西湖湖滨地下路、北京奥体中心、中关村和金融街地下路等等。
不少城市为大规模的“地下造城”做了综合体开发的预演。据了解,结合地铁建设、城市改造和新区建设,在中国已有多个城市形成了规模在数十万乃至数百万平方米、功能综合、体系完整、内部环境优越、地上地下协调一致的地下城。如面积60万平方米的广州珠江新城核心区地下城;武汉王家墩商务区地下城,总建筑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上海世博园区地下区将达到40万平方米;杭州钱江新城核心区地下城,地下空间总量达到200万平方米。
不仅如此,不少城市的地下物流系统也将纳入规划。如上海正在进行集装箱地下运输系统的可行性研究;北京正在研究地下物流系统,以及结合地铁建设合理建设市政综合管廊的可行性方案。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叶学平认为,城市开发建设必须充分地利用有限的土地,向空中、向地面、向地下做立体的、长远的规划。
叶学平所指的立体规划也已经在珠海横琴岛出现。横琴岛作为我国第一个大规模地上地下成比例立体开发的样板,其中央商务区的北片区,地上是35万平方米的土地开发,地下是33万平方米的配套开发。地上地下空间利用比例接近1。很多的功能性设施全部放在地下,地面留出空间,用于绿化、阳光、景观等生态建设。
地下空间或成地方比拼政绩新赛场
在人们对地下空间仍然十分陌生的情况下,大规模的地下空间开发背后,隐藏着诸多隐忧。
“希望地下空间不会成为地方政府比拼政绩的新赛场。”接受本报采访的专家表示,地下空间的开发,地方政府首先要抱有“理性建设”的心态。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地方政府切忌不顾具体条件、不顾经济水平,一哄而起、一拥而上、盲目开发、贪大求全。“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有规划、法规、建设技术、环境技术、安全技术等很多课题需要研究,建设之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目前已经是地下空间开发的大国,但还不是强国。国家宏观层面的管理指导、法律规范的前瞻性以及技术的保障性都还存在短板。
据介绍,由于国家宏观层面的规划及管理指导相对落后,很多城市根据自身情况编制的地下空间发展规划或总体规划,在可实施性和整合性方面存在种种不足。
1997年10月27日建设部颁布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使合理开发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有了法律依据。各地也相继出台了一些相关的地下空间法律、规范和政策,但缺少从规划控制角度进行研究,如何有效控制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在国内基本是空白。
而沈阳《规划》提出,未来沈阳地下开发深度将直达地下30米,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叶学平对于技术保障方面尚有担忧,“地下空间的深层开发利用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的地下施工装备等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也还有相当的差距。”
事实上,规划、开发、建设并不是最大的问题,地下城建成之后,政府的运营管理能力、设施配套能力、商业开发能力将受到空前挑战。
“看沈阳的地下空间规划图,整个金廊的地下基本连成一体都要掏空,那是一个巨大的空间,对地下这种巨大的综合体如何管理,才是个最大的问题。不是建好就一定能够管好。”曲赜胜表示,虽然沈阳现在已经具备地铁运营管理的经验,但地铁毕竟相对单一,功能也单一,管理相对简单。而地下城动辄几百万平方米,对管理标准和管理能力的要求更高、更综合。在开工建设之前,政府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考量。
地下空间的综合运营管理,确实是个不小的难题。不必说地下十几层的高楼大厦,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多种多样的经营业态,即便是一些已开发的单层、两三层的地下商业项目,“门前冷落鞍马稀”、面临掘金困境的消息也经常见诸报端。
专家表示,地下城后期运营的关键要看项目商业定位、环境的营造和配套、服务设施的匹配比例以及可以产生的效能等等。我国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效益尚有极大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