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改委集中批复了16个海外投资项目,创今年以来新高。其中以能源类项目居多,基建类项目只有1个。据业内人士分析,这次集中批复的项目意味着中国海外能源扩张有望进一步提速,但是建筑业海外投资目前并不是最好时机。
建筑业海外扩张或遇瓶颈
据了解,国家发改委集中批复的16个海外投资项目中,能源项目占7个,而基础建设项目只有1个。
近年来,中国“走出去”的企业越来越多,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值达4247.8亿美元,是2002年存量299亿美元的14.2倍,全球排名第13位。而在“十一五”时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年均增长均超过了30%,最高一年曾经达到40%多。
不过,2011年以来,受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欧美国家经济疲软的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度下降,2011年同比仅增长了1.8%。建筑业海外投资是否受此影响,专家们表示,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值得注意的是,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同时,风险和问题也频频出现。建筑企业在海外的日子看起来似乎并不好过。
日前,世界银行发布了一份因涉嫌欺诈和贿赂而在一定时期内被禁止承接世界银行资助项目的企业黑名单,在名单中,中国企业共有12家,其中建筑企业占一半之多。
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研究员罗天昊表示,在一些法律规范的国家,对企业的监管很严厉,很多中国企业走出国内并不适合。
海外投资问题多
在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刘志彪看来,目前,我国建筑业海外投资遭遇困境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建筑企业自身、市场和所在国家宏观环境等原因。
他表示,有些建筑企业在承接工程时并不了解国外的法律规范,将一些违反规定的运作经验带到国外,试图利用侥幸的手段获取高利润。此外,建筑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准入门槛低,加上发展中国家的建筑企业激烈竞争,市场结构呈现高度分散竞争格局,容易出现竞争过度现象。在国际市场上,由于监管成本高昂,如若对建筑企业监管不严,也会助长企业的投机取巧。
刘志彪认为,目前建筑企业走向海外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对当地环境了解不足。中国承担的世界银行贷款建设项目,大都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在非洲的项目居多。这些国家的政治不稳定、社会风险大、经济发展水平低,在此环境下,有的建筑企业不能做到自我约束,会试图通过低成本去获取利润。
据了解,中国企业在海外形象的“软实力”也日益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今年5月,商务部、中央外宣办、外交部、发改委、国资委、国家预防腐败局等6个部门和全国工商联联合下发了《中国境外企业文化建设若干意见》。这是我国发布的第一份对境外企业文化建设作出要求的工作指导文件。
罗天昊认为,中国建筑企业重建信任,不仅需要提高企业的软实力,还需要选择有信誉的国家进行投资,选择法律体系完善、政治稳定、商业环境好的国家进行投资,这样可以有效规避风险。
建筑企业国际化应降温
鲁班软件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宝明表示,目前,中国很多建筑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能力、人才准备都不具备承接海外工程的实力。建筑企业近期不宜提倡“走出去”,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应降温。
他认为,当前很多“走出去”的中国建筑企业,不是业务发展的需要,而是普遍存在机会主义的想法,很多建筑企业在国内竞争力显著提高后,就试图到国际市场上找机会,这是不明智的。
杨宝明指出,目前,国内的工程量巨大,人才跟不上工程规模的增长。首先要保证工程的质量,杜绝豆腐渣工程,建筑企业要国际化,重要的是把国内的项目建设好,打开国内市场。他表示,建筑业海外投资条件并不成熟,除了专门在国外搞工程的外经企业,其他建筑企业应找准方向,将重点转向国内市场。
罗天昊认为,中国建筑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遭遇了管理和经营上的一系列挑战。中国本土公司大都在国内享有品牌、成本、分销渠道、高性价比以及对本土市场的熟悉与了解等竞争优势。
然而,在海外扩张的过程中,这些优势大多被削弱,管理和经营方面的挑战将变得更难克服,尤其是在建立国际化品牌、管理当地员工、融资及同当地政府打交道方面。罗天昊指出,在这些外在条件并不成熟的情况下,我国建筑企业应该慎重地进行海外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