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买了三家店铺,现在既没自用也租不出去,只想赶紧退掉。”来自佛山的某小型LED厂家老板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她去年年底趁着“全球最大的LED照明产业集聚地”广州光谷的招商热潮购入店铺,由于该项目无法聚集人气,陆陆续续有多家商铺“撤店”。
记者日前来到位于广州番禺区化龙镇的光谷,保安陈勇(化名)称平时只有自己一人守着广州光谷的主大楼,想找人说话都有点难。
记者多次来到光谷,发现其人烟稀少、店铺冷清的情景与投资额近200亿的“永不落幕的LED照明行业展贸平台”俨然不符。
狂热下的孤寂
广州光谷所获得的政府支持力度在广州众多展贸平台中并不多见,这成了帮助其带动狂热招商的重要光环。
以LED照明为主的广州光谷占地252亩,只是占地4800亩,相当于近400个足球场规模的广州国际商品展贸城(下简称“展贸城”)的一期项目。而展贸城为广州市政府规划建设的世界最大批发城,该项目被列入《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得到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三级政府的优惠政策支持及扶持资金。
正是有这样的背景,在LED业被普遍看好的情况下,光谷在去年11月开业时商铺招商赢得了“大满贯”,除了吸引投资者购入商铺以外,还吸引了包括飞利浦、霍尼韦尔朗能、勤上光电、欧司朗等知名商家的进驻。
然而,光谷现场的工作人员和商家驻点人员如出一辙地向《华夏时报》表示,光谷的人流量极少,客户和订单一直没有起色,久而久之,商家安排的员工越来越少,店面营业时间也逐步缩短。
记者发现,整个光谷200多平米的展贸城招商大厅,常见的十多人大多数为工作人员,处在洽谈状态的不多。走到光谷里面的铺面,有销售人员直接告诉记者称客户不多,只是“早上来开开灯,晚上来关关门”。
模式之罪?
“太远了,去过一次都怕了,那时候走的还是乡道,听说现在也是这样。”广州一家采购代理公司负责照明采购的负责人李宗明首先指责光谷“选址偏僻,无法与周边形成产业效益,专业批发市场的先天条件不足”,有类似看法的人士并不少见。
“这里的车比较少,没什么人会特意来这里。”陈勇说。记者从市区前往光谷途中,发现能到达光谷的公共交通车辆十分少,城际接驳设施也不足。
尽管如此,包括李宗明在内的多名业内人士强调,批发市场可以通过后天的支持来弥补先天不足。然而,他们均对光谷的定位和运营表示失望,并纷纷将矛头指向了光谷和展贸城共同采用的“政府主导,企业运作”模式。
对于此模式,广州市政府发布相关文件强调,展贸城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作模式,由市经委成立项目公司,并组建国有企业控股的市场建设经营公司统一开发、招租和管理。因此,广州光谷是由广州国际商品展贸城股份有限公司和恒太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开发,前者为国营百货企业广百集团为投资项目新注册的国有控股公司。
一位参与该项目评审会的专家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政府主导是项目的立足点,相关领导冀望于政府采购能引导市场需求,但“这个想法过于简单化”。
“现阶段吸引力大的还是政府项目。”展贸城的一位招商主管并不讳言,但对于下一步采购计划,他则语焉不详。
上述专家质疑,政府采购是好事,但只有部分企业能享受到。其他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产品,更多的需要由市场来消化。
“很多商家是冲着政府采购,现在政府采购的许诺还无法兑现,也无法提供市场采购所需的产业聚集度。”上述要退商铺的老板称,面对光谷的冷清,国营、大品牌的商家再怎么亏损都会坚持下去,但很多像她这样的民营企业并不会买账。
《大照明》周刊执行主编王小锋分析,“光谷的整个规划并不清晰,忽略了市场行为,下一步该怎样走没有想好,到底定位在一般消费者还是二级经销商,至少我们现在还没看到光谷这方面的努力。”
缺失产业后盾
广州光谷在面对珠三角不同城市的LED行业展贸平台群雄并起的竞争时,也逊色不少。
深圳是全国最早的LED产业区,其目前拥有多个产业聚集群。而在广东中山市小榄镇,投资200亿元的“中山LED 产业基地”也已建成。此外,江门市和佛山市也建成类似的LED照明产业集成平台。
“广州光谷要抢占市场肯定不容易。”在王小锋看来,其他地方不仅在政府采购方面有优势,且当地市场和异地市场的消化量也不少。在市场消化层面,深圳市场在一般消费者和全国经销商两方面均兼具,而中山和江门则是全国经销商的阵地。
而业内人士认为,这些产业聚集地发展迅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完整上下游作支撑,而正是这一点,广州光谷几乎没有优势可言。
王小锋认为,与其他几个城市不同,广州并没有把照明行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展贸平台所需要的全产业链发展优势并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