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房地产业竞争的加剧,众多房企纷纷打出“绿色牌”,“绿色社区”、“节能环保”、“生态社区”等字样在众多楼盘的宣传广告中,究竟怎样的楼盘才算是真正的“绿色社区”?记者发现,在这些包装与宣传的背后,各房企对生态与绿色的理解定位都不尽相同。
近日,住建部发布了《“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规划》中明确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并明确规定,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将达到8亿平方米。可以肯定的是,“绿色住宅”、“生态社区”仍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方向。
政策扶持“三道金牌”力推“绿色建筑”
席卷房地产业的“绿色风”绝不是空穴来风,今年以来,国家各部门多次多种形式出台政策,鼓励发展“绿色建筑”。
今年3月底,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八届国际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上公开表示,大规模推进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的时机已经成熟,需多措并举推动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发展。
今年4月,住建部与财政部又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该文件确定了2012年高星级绿色建筑的财政奖励标准:二星级绿色建筑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可获得财政奖励45元,三星级绿色建筑每平方米奖励80元。
在这两项鼓励性政策推出后,强制性的规划也被提上了日程,《“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首次将绿色建筑等作为约束性条件纳入区域总体规划,要求北京、天津等特大城市执行更高水平的节能标准,新建建筑节能水平达到或接近同等气候条件发达国家水平。该《规划》同时对“十二五”节能建筑规划设定了总体目标,到“十二五”期末,建筑节能形成1.16亿吨标准煤节能能力,5月底,住建部相关负责人再次公开表示,金融机构可对购买绿色住宅的消费者在购房贷款利率上给予适当优惠,而此举措的目的旨在大规模推进国内绿色住宅消费,壮大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
何为“绿色”大部分“绿色社区”仅为概念营销
为何今年以来中央对“绿色”建筑屡下政策重手?业内人士分析,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步伐仍在加大,节能减排的形势非常严峻,“十二五”期间,全国城镇累计新建建筑面积将达到40亿~50亿平方米,城镇化率每年增幅达0.8%。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我国城镇节能建筑仅占23.1%,且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水平低,“节能建筑”的各项标准仅相当于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如果按现有情况继续建设,容易形成“越建设越浪费”的困局,因此构建一套完善的硬件标准势在必行。
尽管几乎所有的地产商在推盘时都会冠上“绿色”、“生态”等理念,但实际上真正满足“绿色建筑”标准的楼盘并不多,在广州目前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建筑,仅有招商金山谷、万科府前一号等不多的几家楼盘。而大部分楼盘只是在建设中使用了一些节能材料,所谓的绿色建筑只是概念营销。
记者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看到,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具体的评价标准又分为三个星级,评价内容共为6大项40小项,包括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绿色一星需要达到18项,绿色二星需要达到24项,绿色三星则需要达到30项标准。
展望未来“绿色建筑”普及仍有阻力
“尽管多招政策刺激,但地产商还是普遍只将绿色建筑作为营销概念,实际在开发中贯彻绿色建筑标准的还不多。”地产分析师李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据业内人士估测,开发一平方米三星级绿色建筑的成本比普通建筑高出200多元,但在用地、设计、审批等方面的花费仍旧不菲。因此,由于开发成本的因素,现有的绿色建筑项目中,尤其是商品住宅项目中,多数以中高端市场定位为主,“绿色住宅”目前基本上属于改善型需求类产品,离锱铢必较的普通刚需购房者还有一定距离。
以广州少有的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的招商金山谷项目为例,社区内有着大量原生态的山谷地貌,保留了很多原生树木,包括一棵上百年的树王。社区规划充分围绕“山”字做文章,设有山顶公园,通过移植、整修原生植物,还原生态景观,在招商地产与住建部科技中心今年的合作计划中,此项目也已被选择作为《低能耗绿色建筑综合示范区技术导则》编制的示范项目,但正因为有这些利好因素,售价也要贵一些,与同地域同一时间发布的楼盘雅居乐剑桥郡相比,两者的单价均在1.5万元/m2左右,不过,剑桥郡带豪装,而金山谷是毛坯,换算下来还是贵一些。
另一方面,尽管国家规定了购买绿色建筑在金融贷款上有一定优惠,但实际上还并没有形成具体可行的强制执行标准,某国有银行的个贷业务员就向记者确认,目前购买“绿色建筑”并不是能达成房贷优惠的条款之一,目前房贷优惠,还是仅从诚信度和资产评估的角度考量。有财经专家进一步分析,即使日后形成了完整的贷款利率优惠政策,其幅度也是个问题,能否让优惠的幅度超过绿色建筑成本带来的涨价幅度,目前来看是很难的,那么消费者在住房体验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很难主动选择“绿色建筑”,如果消费者没有动力买,开发商就没有动力建,“绿色建筑”要普及起来仍有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