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踏上市路
2008年,雷士是伴着一系列眩晕的收购和生产基地的建设中度过的。到了2009年,吴长江决定将上市再度纳入日程。
此时的雷士已经打造出了一个大大的格局。在企业规模上,雷士先后在上海、浙江、重庆万州、广东惠州等地建起了五大生产基地,业内独占鳌头;在渠道上,雷士建立起了近3000多家品牌专卖店,产品进入了海外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无论从规模还是从业绩上讲,雷士都具备了成为一支优质股票的潜力。另外一个背景是,2009年,全球经济复苏,金融危机的影响正日渐削弱,股市也似乎走出了低迷,“觉得是个不错的时机了”。
吴长江觉得,企业必须要在最好的状态下去上市,以降低风险。一旦企业遇到危机时,再去上市,往往已经晚了。这个时候的雷士,无疑是状态正佳的时候。
这一提议几乎没有异议。2009年8月,一向小心谨慎、主抓上市工作的CFO谈鹰小心翼翼地征求了一些投行的意见,投行们的答复让谈鹰有了底气。投行们表态,雷士如此高的盈利能力,如果在A股上市,至少可以做到25-30倍的市盈率,“如果做不到,就扣我的佣金。”
不过为了降低影响,雷士还是刻意地选择了低调。谈鹰在内部办公网上发了封Email,征求股东董事会成员们的意见,半天之后,回馈全部回来,无一反对。没有开会、没有任何动员,雷士的上市启动就这么开始了。
在上市地点的选择上,大家几乎一致地选择了香港。相对内地股市而言,香港资本市场更加规范和严谨。另一方面,在香港上市可以广泛地接触到很多国际资本。”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在香港上市,不用排队、不用等指标。相比于内地上市而言,不可预见因素大大减少,一切顺利的话,足以保证雷士在2011年前上市。
2009年下半年,雷士照明开始被一轮一轮的投行们所“围攻”。“高峰之时,上午一个投行的人刚走,下午另一家投行的人就来了,每个投行都信誓旦旦地开出了优厚的条件,希望承担雷士的保荐及发行工作,国际上稍有名气的80%的投行都来过。为此,我们不得不进行一轮轮像超女一样的PK选拔。”最终,占据先机的高盛和汇丰被确定为上市的保荐人。
几个月的尽职调查结束后,2010年2月,雷士向香港联交所提交了招股说明书,只待聆讯通过。那段时间,吴长江显得很乐观,也很有信心。业绩上,雷士照明2008年经营利润达到了4000万美元。其次,软银赛富、高盛等投行进来后,公司一直就是按照准上市公司在运行。无论从哪一点看,雷士都符合上市的条件。同样报乐观态度的还有谈鹰,之前投行给他的承诺是,“完全可以做到一步到位”。
但雷士自认为完美无缺的招股书却被打了回来。雷士的招股书上写道,公司为绿色环保企业,60%的产品为照明节能产品。这一在外人看来理所当然的表述却遭到了联交所审批委员会的批驳:照明节能产品是以什么依据?以什么标准来定义节能?在相关的法律文件中,没有这方面的表述。联交所只认证据,约定俗成的认知并不能从法律层面加以认定。
聆讯的出师不利让大家算是领教到了联交所的严谨和厉害。通常的观念认为,只需用新旧产品,通上电,看耗电量的多少,不就是节能最直观的证明?但联交所却并不认这个。照明节能最近几年才逐步兴起,而这块在大陆现有的制度和规定上,几乎就是空白。
转机来自于一个偶然的事件。2010年3月,雷士应邀参加国家节能照明推广活动的招投标工作,并因此中标。此后,国家财政部、发改委联合下文明确中标企业的金额、数量及名单,这份文件就摆在了吴长江的案头。这无意中提醒了吴长江,虽然在节能方面没有明确的概念阐述,但国家红头文件及雷士榜上有名的事实,足以阐述雷士产品的节能。这一“间接求证”的思维得到了董事会其他成员的认可,大家决定以此为证,再度提交给联交所。
2010年4月,雷士有惊无险地通过了聆讯;2010年5月3日,雷士照明在香港首次路演,当日现场气氛爆棚,各路机构投资者如潮涌,最终获得37倍的超额认购,一时风头出尽。
几经风雨,雷士终于进入香港资本市场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