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症之三
“有失本分”
关于建筑物,一直存在两个不同的称谓,一曰房屋,二曰建筑;两个称谓的内涵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明显不同。共同之处在于,无论房屋还是建筑,都可遮风避雨,满足人的某种使用需求;不同之处在于,房屋仅能满足使用需求,而建筑则既能满足使用需求,又能通过富有艺术感的形体表达满足人的审美需求。显然,建筑的使用需求主要面向建筑物的使用者,审美需求则面向包括建筑使用者在内的每一个人;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必须确保建筑物既可满足使用者的功能使用需求,又能尽可能多地满足包括使用者在内的所有人的艺术审美需求,这便是建筑的本分。对此,我国在1950年代提出的“实用、经济、美观”建设原则算得上是相当贴切的表达,并与当今世界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十分吻合。
然而,细心观察当代中国城市,在大规模城市建设热潮中,新的建筑物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但严格意义上称得上建筑的怕是寥寥无几,原因之一便是新的建设在有意无意间慢慢背离了“实用、经济、美观”的建设原则,建筑物也在不知不觉当中渐渐失去了建筑应有的本分。
一方面,在市场利益冲击下,建筑物的建造已不再局限于满足人的使用需求,而是成为制造财富的工具;另一方面,在市场竞争的博弈中,建筑物的形式也不再仅仅是建筑功能的外在表达,而是成为炫耀权势和财富的道具。于是,我们的城市中先后出现了大量奇形怪状的建筑物:有的向金钱媚俗,直至直接借用铜钱的形式;有的向权势折服,直至直接复制天安门城楼;有的向西方膜拜,直至直接搬来了美国国会大厦;有的以风貌之名盲目“穿靴戴帽”,有的借创新之意公然挑战力学平衡。凡此等等。建筑为求新求异可谓无所不能,更不必提及因利益寻租而挑战城市规划权威的大量案例。建筑物的“有失本分”使得建筑这首“凝固的音乐”出现了太多不和谐,甚至刺耳的音符。
以上所述不过当代中国城市“建筑病”之冰山一角。著名芬兰建筑师沙里宁曾有一句名言,“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的人民在追求什么。”透过这些建筑病症,我们不难看出在快速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当代中国城市对经济利益的盲目追求以及文化底蕴的日渐匮乏,尤其是对现代化和现代性的肤浅认识。“建筑病”的出现并非一日之功,病症的治愈也绝非可以一蹴而就;因为问题的出现并不在于建筑本身,而在于建筑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