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建校伊始 创业维艰
该部分展区展示了建校初期,在首任院长刘达高瞻远瞩的带领下,第一代东林人以拓荒牛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的使命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建设,奠定了东林的基础。
这面墙主要介绍建校初期的相关内容
1958年初在建设帽儿山实验林场时缺少耕牛,当时参与建设的干部和师生便决定用人力来代替,1人在后面扶犁,10人在前面拉犁,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解决了大家的吃饭问题。“人拉犁”雕塑反映的就是建校初期,在建设帽儿山实验林场时,用人来拉犁耕地的一个场景。
这里面摆放的是五六十年代东林师生用过的物品
从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初期开始,东林便与塞罕坝机械林场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年东林47位毕业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决然地奔赴“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塞罕坝,并成为当时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时的技术骨干和中流砥柱。林场的人们曾这样评价他们“可以说如果没有东北林大的47个人,就没有塞罕坝的今天”。本阶段的最后一个板块展示的就是“东林精神标注塞罕坝”。
02 曲折前进 蓄势待发
这一阶段主要介绍了学院从1968年上山办学到1984年间的奋斗历程。
此部分展区摆放了小型录放机、俄文打字机、英文打字机等学校七八十年代的部分教学设备和仪器,这些设备早已老旧、褪色,但它们的存在就是对那段艰苦岁月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