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起伏中高增长——装饰企业顽强的生存能力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建筑装饰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很多的建筑装饰企业成功改制以后,借助国内宏观经济形势良好的东风,尤其是房地产的火热之势,风正帆悬,潮平海阔,产值以每年30%以上的加速度增长。
经济的热度被一场短暂小雨稍许降了点温。2003年突如其来的SARS风波,虽然时间只有几个月,却给很多的中国企业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尤其是客流量大的服务业,他们的业务几乎全部停止。建筑装饰企业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北京市的家装行业,几乎在一夜之间,30万从事装修的农民技工悄无声息地离开了本市。公装企业为了按工期完成业已签订的合同,想了很多的办法。他们既要保证工程的进度,又要在紧张的气氛中确保人员不受感染。很多的企业用大巴接送员工上下班,避免了员工在上下班的过程中与外界的接触。经过企业上下的努力,多数的企业将影响降到了最低。
2004年是中国宏观调控很严厉的一年,房地产是重要的调控对象。控制贷款规模、严格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等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措施,都是针对房地产过热而产生的。在后来的几年里,房地产热与政府调控、房价上涨与购买力不足很神奇地纠缠在一起。但从数据看,这些调控似乎没有对中国的建筑装饰业产生影响。
根据2004年初的统计数据,其时建筑装饰行业企业总数约为35万家,从业人员1500万人。其中,从事公共建筑物装饰装修的企业已有5万多家(其中包括4万家建筑兼营企业),占行业企业数量的15%,从业人员约600万人,占全行业从业总人数的40%,其中工程设计、施工技术人员70多万人;从事家庭装饰的企业近30余万家,占行业企业总数量的85%,从业人员近900万人,占全行业从业总人数的60%,其中室内设计人员30万人,施工技术及管理人员约70万人。
中国的建筑装饰企业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2002年的SARS,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大多数企业都平安度过难关,有的企业甚至仍然以较高的速度增长。作为一个年轻的行业,建筑装饰行业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与其他传统行业相比,它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相对较小。公装企业中,大部分国有资本已经逐步退出,股份制企业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家庭装饰装修本身就是从民间装修队起步,逐渐发育和发展起来,几乎全部是民营经济成分。多年以来,中国的建筑装饰行业已经形成了以中外合资、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等多种企业组织形式,以非公有制为经济为主体,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格局。
至2004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批业内知名品牌的装饰装修企业脱颖而出,逐步成长壮大起来,特别是一些民营建筑装饰企业,已经具备独立承包五星级宾馆、饭店和大型建筑物装饰装修工程的能力。当时,国内建筑装饰市场份额的占有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95%以上的公共建筑物装饰市场和100%的家居装饰市场、85%以上的公共建筑物设计市场由中国企业占领。外资企业所占的15%装饰设计和5%的装饰施工主要为大型、高档建筑工程,特别是外资、合资的装饰工程。同时,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开始走出国门,承接国外装饰装修工程,积极开辟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