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竹叶宾馆”和电子大厦
虽然这些涉外宾馆华丽的装修点燃了装饰行业的第一把火,但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内地,大规模的建设尚未开展,人们的目光都投向紧靠着香港的深圳。这块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这个在数年间从小渔村变成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的特区,成为装饰业真正的兴起之地。一群在装饰行业引领风骚的企业家、一批成规模的装饰企业在这里诞生,并把装饰的火种播向了全国。
1981年9月,工程兵部队团级政工干部汪家玉来到深圳,考察深圳发展情况,了解政策方针,同时看望他的战友们。
特区成立之初,仅有一个几百人的集体性质的建筑公司,外加几个小型的水泥厂、红砖厂、石灰厂,严重缺乏专业施工队伍和设施,大型的建设项目根本无法开展。深圳市委、市政府只好向中央求援。1979年年底,中央派出基建工程兵00019部队参加特区建设。
战友们在“竹叶宾馆”招待了汪家玉。所谓“竹叶宾馆”就是野竹子搭建成的工棚,热时像蒸笼,冷时如冰窖,蚊子特别多。吃晚饭时,脚须泡到水桶里,否则一顿饭吃下来全是包。就是这样艰苦的条件,战士们乐呵呵地住下了,一心投入到如同战斗般火热的建设中去。
如今繁华的深南大道,在当时只是一条蜿蜒在田野荒坡间的土路。工程兵们要在这里盖一座载入史册的大楼——深圳电子大厦。这是深圳历史上的第一座高楼。
1981年1月,电子大厦开工,次年8月竣工,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建设20层的大厦,在承建的基建工程兵部队的建筑史上没有先例,在深圳市的建筑施工中也是首创。基建工程兵投入了9个连的兵力,在一无技术、二无经验、三无参照系、四无大型先进施工设备的情况下,硬是用铁锤、泥抹子、刮灰刀这些最基本、最原始的工具,夜以继日地奋战。顶烈日、战台风、斗蚊虫、喝泥水、住草棚,盖好了这幢大楼,树立起了我国建筑史上的一面旗帜。此项工程不但开创了我国自主设计、自主施工超高层建筑的先河,而且打破了国外认为我国无法自主打造高层建筑的偏见。
电子大厦在早期的深圳拥有尊崇的地位,是当时深圳市委、市政府接待上级领导和其他来访客人,介绍特区建设的一个重要地点。围绕电子大厦,逐渐兴起了华强北电子商圈,带动了深圳电子工商业的发展。
电子大厦建成后,建设单位深圳电子工程公司向社会征集楼名标牌大字的题写,众多书法家应征,最后中奖者却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客家小伙子刘年新。这个年轻人当时是一个县二轻局下属的灯泡厂的负责人,头脑灵活的他将厂的主营业务改成了霓虹灯招牌,长时间驻深圳跑业务。这次中奖,不仅给他带来了2000元的丰厚润笔,还使他的霓虹灯招牌生意做得十分顺畅,后来重庆大厦、深圳站等标牌大字都出自他的笔下。当他题写的电子大厦4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挂上20层楼顶时,初尝成功滋味的刘年新不知道这只是他的人生攀爬上的一座小小山丘。28年后,他成为了建筑装饰行业第2家上市公司——深圳市洪涛装饰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1982年秋天,中央军委一声令下,又有两万基建工程兵南下,继续为特区建设挥洒血汗。1983年9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驻深圳部队两万名干部战士脱下军装,集体转业。部队所属的2个支队、7个团和1个医院,全部转入深圳特区建设总公司属下的施工企业。编为5个建筑工程公司,1个市政工程公司和1个机电设备安装公司,医院则改为深圳市建筑职工医院。
汪家玉就是其中一员。他转业到深圳市市政工程公司(现为天健集团),历任党委副书记、书记。这时,离他接触装饰还有5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