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室内装饰行业地位的初步确立
在深圳大量装饰企业诞生的时候,在国家的决策中心北京,除了应运而生的第一批装饰公司,对行业发展来说更重要的是国家在政策上对装饰业的扶持。
1983年3月,北京市建材工业局下属北京市建材建安公司成立。这年年底,建安公司参与北京饭店西楼装饰工程的施工。同样是跟随着香港施工队,公司派出技术高手给他们打下手,学习。这个项目培育出了北京市第一支能够承包现代装饰工程的管理和施工的专业队伍,这支队伍历经磨砺,成为北京市建筑装饰设计工程公司(简称“北装”)的中坚。
装饰行业的快速发展,除了市场需要,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对装饰行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起了很大作用。1983年,国务院针对建筑五金、卫生陶瓷的生产配套问题,要求有关部门用三年时间把生产搞上去,做到配套生产,配套供应。“1983年底成立了一个由国家经委、轻工业部、纺织工业部、建设部、国家建材局等多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要求我们‘自己做’,要发展这个行业。而由谁担任组长呢?当时曾提出过让建设部来当。我印象当中,建设部当时项目很多,后来国务院决定由轻工部牵头,轻工业部部长杨波来担任了组长。”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常务副会长刘珝说。
小组成立后,迅速在全国展开主题调研,甄选出北京、上海、辽宁、广东四个区域作为配套区,每个区域成立相应的临时性机构来专门负责此事。然后又分别在四个配套区成立公司,进行试点运作。
所谓配套,是指室内装饰用品组套供应能力。1984年9月,经国家经贸委批准,轻工业部下属的五金电器局、装饰局、家具局三个部门合并,成立了中国室内成套用品总公司,并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这是中国装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装公司”)的前身。中装公司是“轻工体系”建筑装饰企业起步的一个典型例子。
1985年6月,由国家经委、轻工业部召开的全国室内装饰工作座谈会在上海举行。会上总结了一年来四大配套区的发展情况:
北京市去年完成的室内装饰面积达14600平方米,装饰材料营业额比1983年增长一倍。今年第一季度,又比去年同期增长176%,实现的利润相当去年全年的一半。辽宁的室内装饰业,在调整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中,通过改革和改造正在兴起。全省从事室内装饰用品和材料的企业有数百家、几十万人。已经能生产15个大类、100多种室内装饰用品,并发展与其他省的横向联系。上海则充分发挥出老工业基地、配套能力强的优势,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大胆进行产品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组成了若干个一条龙生产线,主攻建筑五金和卫生陶瓷,拉长了短线,开发了缺门。卫生洁具厂在很短时间内试制成功仿意大利式的五种颜色彩陶洁具及相应的配套件。仅仅一年时间,上海规划开发的72项产品,有48项试制出了样品,有17项形成了批量生产能力。全市并已成立了41个室内装潢承包服务公司,现正陆续洽谈承包中高级宾馆项目的室内装饰。广东配套区也颇有一番声色。他们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增强了建筑五金、卫生陶瓷的生产配套能力。引进配套项目试制出的产品已进入中高级宾馆。家具行业通过技术改造,从原来生产低档家具发展到10大类、60多个品种,不仅可以供应国内,而且还能出口。目前,广东的配套水平已达到中级,有的向高级方向发展,初步具备了设计、生产(施工)配套一条龙的能力。
1985年6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条新华社的简讯《新兴宾馆室内装饰业正在崛起》,这是《人民日报》第一次提及装饰业。两天后,该报更是刊登了《富有活力的室内装饰业》一文,将室内装饰业定义为:各种建筑的室内设计、施工、室内用品组套生产、组套供应的系统工程;是与建筑结构处于平行的、同等地位的体系。该文同时指出:室内装饰业在我国已经开始成为一个富有活力并且拥有广阔市场的新兴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