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在建筑装饰用工市场上又在上演着用工荒的老戏码,只是这次的“价码”更加让人吃惊了,500元一天都请不到短工。从过去的廉价劳动力到如今的年年用工荒,建筑装饰用工市场到底发生了什么?除了老生常谈的工期短、岗位不稳定之外,企业从何入手解决年年闹荒的问题?
人始终都是任何行业的核心要素,如何解决人的诉求和需要才是解决用工荒的王道。无论是企业还是政策倾向都应该对用工荒的现象予以重视,单靠每年涨涨用工薪资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年年闹荒、一年多荒的状况只有通过多方的努力才能得到良性解决。
2013年12月01期
春种闹荒,秋收闹荒,年底也闹荒
“用工荒”这个词儿在建筑装饰用工市场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从过去单一的节前用工荒已经演变成了一年闹上好几次。2008年成了用工薪资的一个分水岭,在08年之前短工的工资在200元一天的水平维持了好几年,08年之后几乎每年都要上涨100甚至几百。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分管建筑建设项目的经理马凛表示“工资水平从2008年开始涨得比较厉害,基本上我们给工人开出的工资每年都会有15%至25%的上浮,不然就会面临找不来工的情况。”
早在今年秋收时节,建筑装饰用工市场的用工荒就闹过一次。由于建筑装饰行业的短工大部分都是来自农村的农民出身,他们除了城市的建造者这个身份之外还是农村生产力的主力,外出务工的目的本就是让生活更加富裕。而近几年在国家政策对农村建设的大力扶持下,农民的生活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工人一到秋收时节就返乡农忙,而秋季适逢双节(中秋节、国庆节),正式装饰市场的黄金时期,用工量最大的时候,农民工难以一人分饰两角。每年这个时候不少建筑工地甚至会出现停工的现象,而装修市场更是“一工难求”!
闹荒不仅是大城市,二三线也叫“渴”
几年前的如果有人问起为什么会出现用工荒,一般性的解释将会是,市场上的工人数量已满足不了处于经济上行周期工厂扩张的需要,而这种扩张需要似乎只有在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才会出现,例如沿海地带和一线城市。然而如今,这种情况不仅仅集中在一线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如今一斤给蔓延到了内陆省份和很多二线城市。中西部省份人手也一样紧张。曾经仅在沿海发达地区才有的“用工荒”现象,在中西部地区开始蔓延,众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在用工上纷纷叫“渴”,而建筑装饰行业尤为严重。
近日,南昌市的短工市场就出现了用工短缺的苗头,位于南昌广场南路附近的南昌农民工综合市场相关负责人汤主任说:“这一段时期以来,我们市场的散工们一大早就被‘抢’走了,技术好的散工们提前几天就被雇主预约走,一些干粗活的工人凌晨5点就被工地的负责人开车来接走了。现在市场上,装修工还算比较‘翘’,在我们市场上,很多人不开价到400元一天,都没人愿意干。”
每一年都在不断刷新纪录出现更大面积的用工荒,建筑装饰用工市场的劳动力市场怎么了?
人口红利消失
很多学者认为,从中长期来看,劳动力总供给可能正在迎来拐点,人口红利正在消失。2006年公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报告》指出,15岁-64岁总劳动力要在2016年才达到高峰。但是2011年人口普查显示,总劳动力在2012年达到顶峰后将开始负增长。
“根据人口预测,我认为2013年是人口红利消失的转折点。其实,根据最新的人口数据,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这个转折点目前已经到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通过对中国九省15座城市5000户向城市迁移的农村家庭进行了调查,尽管2008年-2012年期间,工薪阶层每年的月工资和小时工资增幅分别为12%和14%,但2011至2012年期间,实际小时工资增幅只有3.7%。
如果不包括那些具有更多经验和更高技能水平的工人,其他人的工资在2012年只增长了1.7%,远低于2011年的23%。
此外,调查显示,2010年只有约25%的农村户口劳动力到城市打工,而且他们在城市居留的时间也相对比较短﹐约为7-9年。当农民工想要结婚生子时,当他们失业、生病时,或者当他们需要照顾上学的孩子或父母时,他们除了返回家乡别无选择。
劳务企业“空壳化”
《建筑业劳务用工方式研究》和《加强建筑业劳务管理的政策研究》课题显示,一线劳务工人年龄普遍偏大,技术工人匮乏,据课题组对江苏、河北、河南、安徽、四川等省份在京劳务企业调查,当前建筑农民工年龄大部分在40-50岁,甚至有近60岁的,而“80”后非常少,“90”后几乎没有,招工难现象逐年严重。
不仅如此,劳务企业“空壳化”现象也很突出,企业用工行为并不规范。许多劳务企业只是管理层人员相对稳定,劳务层基本为包工头形式的作业队、短期合同用工、派遣工等临时性务工人员,尤其是包工头形式的劳务用工方式一直存在,造成了建筑劳务市场的无序竞争,出现了一批有资质、无队伍、有企业、无管理的劳务企业,管理责任无法有效落实,导致违法分包、挂靠、恶意讨薪行为屡屡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隐患依然存在。
多数农民工是在找不到其他合适工作岗位的情况下进入建筑行业的,丢了镰刀拿起瓦刀,没有必备的从业常识和职业技能培训,安全质量意识淡薄。同时由于劳务人员的流动性大,大部分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不愿意承担对劳务人员的技能培训,多数劳务企业也没有实力对劳务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导致工程质量受到影响,存在安全事故隐患。
工人都要“逃离”工地
不少工人都表示曾经有过工钱“被克扣”的经历,但却很少有人愿意讲述自己的那段经历,因为在他们看来,这种经历是很“丢人”的事情。
更多的年轻人现在更倾向于自己当老板,希望能“逃离”工地。“工地上年轻点的,谁愿意吸一辈子土啊?”很多年轻的工友发出这样的感叹。虽然自己经营小买卖暂时比工地上挣得少,但年轻的这一代人是更想真的变成城里人,或者让他们的孩子变成城里人。所以年轻的没什么人愿意一直待在工地干活,因为他们不光想挣钱,更想得到认可和尊重。
市场主导,百强企业积极突围用工困局
席卷全国的用工难题困扰着当下包括建筑装饰行业在内的诸多建筑企业。与那些中小装饰企业相比,规模较大的装饰公司虽然也感到用工方面的压力,但远未到捉襟见肘的窘境。
在谈到每年遭遇的用工荒问题时,中国百强建筑装饰企业、上海中建八局装饰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刘国舟说通过劳务基地建设,给中建八局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务资源。
他告诉记者,劳务管理是该公司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在该公司劳务“三级”管理体系中注意到,劳务管理被纳入了集中采购的范畴。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劳务管理方面,中建八局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这些制度化的举措,激发了劳务工人的积极性,在用工荒频现的当下,未出现大规模人员流失。以该公司2009年至2011年三年为例,使用的劳务工人分别是2.1万人、2.5万人、3万人,业务遍及全国六十多个城市及国外,承揽建筑施工、设计任务。
建立企业核心实施层
记者在一份中国建筑装饰百强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中注意到,各企业虽然结构分布不同,但是不难看出,高学历、专业化越来越成了企业结构的最大特征。另外,瓦工、木工、漆工、电工等一线的具体的工种都相对稳定,共同组成了企业完整的队伍结构。
针对目前建筑劳务工,包括装饰用工的缺乏和管理务工,包括装饰用工的缺乏和管理,中国建筑协会劳动管理分会对一些装饰企业进行了专门的调研。业内人士是对这次调研充满了期待,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对此采取切实的举措,解决存在的难题。业内普遍认为,一方面,针对用工荒,尤其土建难度更大一些,应该鼓励装饰公司建立自己的劳务公司,培训自己的工人。因为现在招工人难度很大,成熟工人越来越少,管理很有难度。另外,装饰公司不再单纯拥有管理层,重新建立自己的劳务作业层,建立自己的核心技术实施层。
立法或可缓解用工荒
早在今年7月,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开始执行。不久后,政策再度加码,人社部研究起草了《劳务派遣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期改变劳务派遣业存在的乱象。
不规范的劳务派遣公司为了获取更多利润,通过跟所谓合作伙伴、外包联盟等相互合作,互为代理,从而造成劳务派遣的层层转包现象,劳动关系复杂,由此带来了大量潜在的劳动纠纷。
劳务公司设立的门槛过低,或者根本没有门槛,特别是目前的建筑行业劳务公司,这就造成劳务公司根本无力承担劳动关系责任,直接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如工伤保险责任、经济补偿责任等。经调查,很少有劳务公司依法为劳动者缴纳各项社会保险。
要消除这些乱象,除了需要国家立法外,还需要用人单位慎重选择劳动派遣服务商,不能贪图一时之利而盲目选择那些缺乏资质、规模和技术实力的小机构或小中介。
刚实行的《劳动合同法》已经提高了劳务派遣市场的准入门槛,首先把注册资本金由50万元提高到了200万元,规定必须要有固定的营业场所和设施,有合法的劳务派遣制度。其次是实行行政许可制度,2008年时只要按照《公司法》成立即可,如今,从事劳务派遣业务还必须要到劳动行政部门重新登记获得许可,否则就不得再从事劳务派遣业务。
倒逼建筑行业转型升级才能“治本”
建筑行业这轮严峻的“用工难”正倒逼企业加速转型升级。许多企业负责人纷纷感慨地说:“依赖廉价劳动力发展已经难以为继,再不转型升级将无工可用。宁可现在发展慢一点,也要过转型升级这一关!”其实,遭遇“用工难”的企业主看得很明白:不转型升级就无法提升企业的利润,就无法支撑日渐上涨的劳动力成本;越是无法改善工资待遇,就会遭遇更加严峻的“用工难”。恶性循环之下,企业只有死路一条。大力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以产业的升级再造从根本上越过“用工难”这道坎。
“劳动力成本上升迫使企业改进传统的生产工艺,提高机械化水平,降低对劳动力的依赖,这种趋势在未来将越来越明显。”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已经走到尽头了,企业若想生存,要么转型升级,要么转移。
转变观念 鼓励高校学生走下去
针对“用工荒”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邓秀新指出,尤其是在建筑行业出现的用工难题,应该在教育领域进行改革,鼓励培养更多与社会经济建设结合更紧密的专业人才。要培养技术工人,职业教育学校是大有可为的,同时,高校大学生也需要改变就业观念,应该多到工厂去、到农村去、到基层去。
由中装新网、中华建筑报社主办的“中装杯”全国大学生空间与艺术设计大赛正式推动校企合作的强势平台,首届中装杯收到了近千份参赛作品,两百多名学子获奖并获得由中装新网推荐的在中国建筑装饰百强企业就业、实习的机会。这在为广大学子谋福利的同时也给企业积攒了优秀人才。成为很多企业的人才储备库。
针对城市服务业发展不足的问题,需要政府更加重视和引导。此外,就业打工人群面临的劳动保障、医疗服务、住房等各种切实问题,政府部门也应该积极设计相应制度加以解决。
知名企业家严介和说,“用工荒现象,是我国当前经济领域的一项重大课题,我们要思考,现在不是靠感情能留住人的,最终还是要靠制度,一个人可以靠感情留住,但一个群体,就一定得靠制度。”
短评:“用工荒”折射出建筑装饰市场正趋于正规化
若在以前,伴随着建筑“用工荒”难题,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 “讨薪”也常被人们诟病。事实上,二者的关联是,他们的其主体都是最最普通的劳动者。
以前,我们会把他们成为“农民工”,把他们看成个社会的弱势群体。如今,当我们再看这个群体的时候,我们惊讶地发现,他们已经不是以前那个特殊的人群。现在,看上去越来越时尚的他们可以选择自己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可以决定自己是在外务工还是返乡回家。戏剧性地是,用工荒来临的时候,追在后面的是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和用工单位。这次,这些最最普通劳动者做回了自己的主人。
透视新一轮的“用工荒”困局,折射出的是目前建筑装饰业市场正在趋于正规化。新一轮的“用工荒”,我们看到的是各百强装饰企业在不断的革新,改善工人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工人们有尊严地工作和生活;加强对工人的培训,做好安全防护建设,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百强企业正致力于向现代产业转型,加强工人的培训,用知识、技术武装一线人员,将人口红利转变成人才红利,打造一支技术精湛、素质一流的一线施工力量;提升劳务管理水平,增强工人的身份认同感,通过有力的安全保障、贴心的生活保障、优厚的薪资待遇留住一线工人,向现代化企业转型。
在市场存量和增量双重增长刺激下,我国建筑装饰行业市场年需求量在未来35年内有可能达到3.6万亿元。眼下,虽然包括建筑装饰行业在内的整个建筑业遭遇了“用人荒”的严冬,但是我们依然为建筑装饰行业美好的前景和巨大的市场空间感到振奋。随着整个市场越来越趋于规范,一个现代有序的建筑装饰业市场正蕴蓄着蓬勃的能量,迎接春光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