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图像空间的东、西方性比较
来源:新浪家居 时间:2019-10-24 09:16:54 [报告错误] [收藏] [打印]
三、对于东方与西方的两种解读方式
通常,讲起东方,抑或是西方,会存在两种不同的解读方式。
第一种认识,首先是习惯性归入到一个地理学的范畴,并自然进入到了一个历史学范畴的解读方式,由此产生许多时空上的具象对应和记忆储备。 其实,如上这种对东、西方的认识方式,还只是停留于对事件、符号的表象化认识,属于初步的解读方式。
第二种认识,就如当下再次讨论东、西方话题的差异,已然开始弱化受之于地理、历史条件制约的东、西方概念,摆脱因地理学与历史学所对应的事件与符号的羁绊,而是将东方与西方,作为一种具有文化特质的精神性分析对象,建立起一种基于文化理想与精神气质的全新解读方式。
因此,我们今天有必要看清一个事实:即世上存有两种不同的东方、西方概念的解读方式。为明确两者区别,在此将以文化性格为划分原则来解读东、西方概念的,称之为“东方性”、“西方性”。
地理位置上的东、西方易于理解。但,作为文化性质及精神气质上的“东方性”与“西方性”就不太容易认识, 特别是那些大量存在于东、西方性之间的存在状态,更是具有多样性、时代性,在此,我们又统称为“东西方性”。
随着技术的进步与文明的融合,传统东、西方之间的距离正在快速消解:许多东方性的事物,产生于西方社会;更多西方性的事物,在东方社会蔓延。所以,再以地理概念来看待问题,则不能符合当下东、西方性的发展现状。
时下,纯粹的“东方性”与“西方性”均已经不多见,特别是“东方性”更是十分罕见。而“东西方性”的现象却大量涌现在无数设计案例中,遍及世界各个地区,并伴随着当代性的意识而成为一种世界性语言。
四、关于“东方性”、“西方性”、“东西方性”
此研究始于“东方性”的再认识。若要更清晰的了解东方性,就必须要了解西方性。没有西方性作比较研究,也就无所谓东方性的认识,更无从谈及东方性的再创造。
因此,将东、西方性的各类表象,通过图像进行成对成组的比较,成为了本研究的切入方式。
为清晰认识“东方性”与“西方性”之区别,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解读过程,对图像空间的分析比较逐次展开,大体被分成三个过程阶段。
4-1、视觉表象比较
第一阶段,从传统图像开始,从东方与西方两大文化符号与造型方式的比较开始。这是基于两大空间语言系统的比较,包括造型语言、构造方式、文化符号、典型用材、色调配置、空间秩序等内容,并从具体表象进入到视觉感受的抽象性总结。见下表―1视觉表象比较。
上述列表可见,从造型语言上:东方性以线构为主,运用线框、排线等手段来组织界面的设计,使形态呈现出自由、通透之感;西方性在单体造型上,以体块塑造为主,呈现出结实厚重的几何形态。(见图-1、2、3)同时,传统建筑符号亦是认识东、西方造型的重要标志。(见图-4、5)
从空间秩序与造型组织上:东方性以一种反结构、去中心化的表现方式为主,多以随机应变、随遇而安姿态,空间呈现出整体自由与边际线的自由延伸,组织关系具有编织感、粒子感的特征;西方性则追求空间的几何秩序、布局注重主次中心、造型形式逻辑清晰,追求空间边界规则完整等特点。(见图-6、7、8、9 )
东方性,犹如一片青青小草地,或是满山遍野的油菜花田,个体的微弱彻底湮没于统一整体的肌理编织之中。相反,那些突显与青草地之上的巨石堆或是庞然大物,已然开始不再是纯粹的东方性,而走向西方性的表现。(见图-10、11)
从材料与色彩选择上:东方性以木质为主,崇尚材质的自然原味与工艺特征,形成以木构为主的营造方式与形态语系;在用色上倾向水墨般清淡素雅之感,若如一杯清茶。而西方性以石材为主,选择具有华丽纹理的石材,追求永恒与纪念、享乐与炫耀的理念,由此构成以石砌为主的营造方式与形态特征;在用色上更是趋于温润、浓醇、瑰丽的特点,犹如一杯咖啡。(见图-12、13、14、15)
最终,在视觉语系的综合比较中,东方与西方较为典型的体现出“透骨感”与“质量感”的形象差异。其中,力量型表现又是西方化造型的重要特征,与东方性中追求瘦漏纤逸的审美情趣,形成鲜明对照。(见图-16、17、18、19)
至此,从视觉表象入手的比较,仅停留于表述语言的对比总结层面,远远不足以解析更多东、西方性存在的复杂现象,特别是面对东、西方造型语言相错位的情况下,比较陷入纠缠。
于是,比较又进入到下一个阶段。
4-2、性格与思维比较
相对而言,对文化符号与表述语言的比较虽说显得相对容易直观,但文化符号与表述语言时常与最终体现的东、西方精神南辕北辙,一些东方造型符号,未必最后能够表现出东方性的精神;而西方造型方式也未必一定呈现出西方性的气息。至此,以视觉表象作为甄别东、西方性的方式,显然也过于勉强。于是,对文化性格的认识,成为进一步追问东、西方性的第二种解读方式。相比第一阶段的视觉语言,此阶段的方式能更深层的梳理出东、西方性的存在天性与本质差异。
由此,第二阶段进入到东方与西方不同文化特质比较,即表述品性的分析对比中。见表-2 表述品性比较。
在上表文化品性差异性的对比中,居首位的“谦和”与“高扬”是东、西方性最核心的区别,是进一步决定其余表述品性区别的基础。(见图-20、21)东方性中最重要的美德,长期来自“谦和低调”,与“自我高扬”的西方文化完全背道而驰。如此品性,不但反映在设计表现手法上,更反映在设计者的人生态度及设计立场等各个维度之中。(见图-22)真正的东方性,是基于“谦和隐逸”之下的淡泊宁静;是对“忘我”、“无我”之境的崇尚,这是东方品性与道德的始发点。
由于东、西方品性的根本差异,在于“谦和低调”与“高扬自我”的区别,因而 “平朴节制”与“表演作秀”,必然成为各自在设计中的表现方式。这两类表现方式的不同,直接反映出文化天性的差异,是两种宇宙观的对抗。
在东方,长期存在敬天地万象,主张顺其自然的文化心理,特别在文人化的审美理想中,更是以追求“平淡朴素”为美,以至于在东方某些时代和地方,哪怕是皇室建筑都显得如平民般的节制简朴、低调谦卑。(见图-23、24)相反,西方性中的自我高扬,则体现出另一种人生态度与宇宙观,在设计中时常会出现刻意做作,充满表演的情况,甚至有时还显得十分夸张。而在设计师自我意识日益高涨的刺激下,当下更有一些设计案例,呈现出为表现而表现、为创意而创意的现象,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设计的异化,和对人性的扭曲。(见图-25)
其实,对设计师而言,能够节制自身的表现欲,就是东方性的体现!
在文化天性中,“群体意识”与“个体意识”又是东、西方性存在的又一大差别。所以,在审美上东方更倾向于整体编织的表现语言,个体仅是作为粒子存在的肌理,而西方性则强调单体的完美与突出,在艺术布局上时常还分主角与配角,追求一种英雄般的气概与高昂的仪式感。(见图-26、27)
在发展与造物观念上,双方自然又导致“传承共生”与“标新立异”的东、西方差异。东方性注重传承、信奉天人合一、彼此互为共生,回避个性化创造,共同延续着由岁月与族群磨合形成的传统形式与社会秩序,保持自然及人文环境和谐共生,旨在体现相互尊重、谦卑为怀的文化理念,因而历史上鲜有将造物或对自然的占领表现出十分突兀的情况。相反,在西方性“高扬与自我”的文化理念之下,主张激发个人的创造潜力,甚至鼓励标新立异,不断打破原有世间的平衡与成就,勇于追求突破与冒险的精神,长期提倡英雄崇拜的理念,并由此形成了“远见”与“勇气”的西方性文化品性。(见图-28、29、30)
在人文心境上,反映为“清新淡泊”与“温情意醇”的东、西方性的品性之异。相比前面几点,人文心境的差异化比较将显得更为复杂难辨。因为从许多表相上看,东、西方往往共同拥有某些相同特征,如:朴素、宁静、自然、恋旧、低调、甚至禅意……,但仔细分辨,仍然可见蕴藏在相似表相下的东、西方差异,如同一杯清淡的绿茶与浓醇的咖啡一般的区别。东方的审美,更多是在内敛低调中保持着一份清静寡欲,始终含有一种拒人之外的冷漠,无论是从环境营造到个人生活起居,均追求淡泊、冷逸、矜持的人文理想。而在西方的审美中,排除其高调激昂的极端表现,哪怕同样处在清平朴素、宁静自然的场所环境之中,其空间依然散发出一股温润而又充盈善意的诗意与力量,由此折射出人性悯爱之心犹存。简而言之,高冷超脱的东方与悯爱温润的西方,成为离世与入世两极文化态度与心境的反映。(见图-31、32、33、34)
同样的表相,东、西方的立足点往往不同,在人文心境上还表现为东方“养心”,与西方“养眼”的区别。比如,“侘寂”原本是起源于东方日本的一个美学概念,而今西方社会也拥有了大批“侘寂”的粉丝。但,东方性中的“侘寂”,乃是避世、高冷、 孤傲,追求内省个人修养的表现;而西方人膜拜“侘寂”,更多是作为一种艺术化的审美理想来对待。本质上是东方与西方对追求“养心”与“养眼”的区别。所以同样是面对“侘寂”,西方更追求感官的温润愉悦,东方则倾向内心体验的孤寂清淡。(见图-35、36、37、38)
随着图像空间的东、西方性文化性格的深入对照,不可避免的又显露出思维习惯上的同步差异。事实上,文化品性与思维方式是相互纠缠的一体两面,思维方式的不同,亦将极大影响着艺术表述方式的呈现。略见表-3思维方式比较
4-3 场所气息比较
经过第一阶段“视觉表象”与第二阶段“文化品性”的分析比较,在大量表现形式与表现品性相互错位的案例中,依然会存在对东、西方性的归属判断,有陷入矛盾的可能。一些被视为东方性的品性,却通过西方性表现语境呈现,而另一些通过东方性视觉语系表现的作品,又明显具备西方性的品性特征。比如:在西方性表现语言的表象下,却出现不少追求“朴素”、“阴翳”、 “禅意”、“侘寂”等典型东方性的品性内容;同样,在大量以东方传统视觉符号与造型手法为主的设计中,又有刻意追求表演、摆弄噱头、高调作秀的作品诞生,与东方性中最核心的“内敛低调”与“谦和淡泊”的文化品性相去甚远。
于是,在“视觉表象”和“表现品性”相矛盾交错、表里不一的情况下,对“东方性”或“西方性”的甄别进入到第三个阶段:即“气场气息”的最终判定。
相比前两个阶段的比较,对作品气息的判断,明显增添了分辨的复杂性和难易度,且上升到一个更为宏观抽象的精神层面。同时就设计表述而言,“气场气息”则表现出更难以被设计直接模仿的难度,因此,也更为深层次的对应出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属性。
总体上,可以将“东方性”的表现气息视为“阴”,将“西方性”的表现气息视为“阳”。面对不同的空间,追问其呈现的场所气息:“到底是倾向‘阴气’还是‘阳气’?”成为了区分东、西方性的最终归属。
气息的认识,是既抽象又具象、既主观又客观。许多不同的场所与瞬间,都有“阴”、“阳”气息之别。那么“阴”与“阳”在场所空间中,又反应为哪些常见特征呢?见表-4空间气息比较
一切事物的背后都潜藏有“阴”、“阳”之分,空间所弥散而出的情绪体验,同样亦可归结为“阴”和“阳”的体验。其中,在区别“阴”、“阳”的审美感受上,最典型的关键词莫过于“深秀”与“壮丽”的概念,并在场所气息上,反映出“拘谨肃杀”与“放松详宁”的氛围差异;进而感受到来自于“忧郁紧张”与“开心爽郎”的潜在心理暗示;最终分别体现出“冷漠”与“爱意”两者截然不同的文化底色。(见图-39、40、41、42、43、44、45、46、47、48、49、50)
总结如上“表象”、“品性”、“气息”三个阶段,处在不同的透析层面,将出现不同的关键词对照为代表,见下表-5 关键词对比。
4-4 东西方性
文明的融合,使得当下已经罕有纯粹的“东方性”与“西方性”, 尤其是难以出现纯粹的“东方性”。而“东方性”与“西方性”的话题,已然成为一种理想文化模型的探索。
现实中大量存在的是介于东、西方性两者之间的状况,在此统称为“东西方性”。大量优秀的设计作品往往出自“东西方性”这一范畴,“东西方性”才是当下真正的设计主流。
通常,“东西方性”有两种情况出现:其一,表现为东、西方性两者的相互中和,呈中性状态,它既无明显的东方性质,也无明显的西方性质。这样的作品案例,在视觉表象上,既非“透骨感”与“去中心化”,也无“质量骨”与“中心聚集”;在表现品性上,同样亦是既非“谦和隐逸”,亦无“高扬表演”之举;最终在气息呈现上,更是无“阴”或“阳”的明显倾向。这样的作品,是既非“东”亦非“西”,往往是以更为专业、更为前瞻、更为智慧的设计观念与手法,使作品高度呈现出“平和”、“优雅”、“理性”的时代气质。许多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品均系此例。(见图-51、52、53、54、55)
其二,表现为东、西方双方属性相互交错的统一体,使设计作品在造型语言与符号表象上,与作品传递而出的各种品性追求、抑或是空间所散发的气场气息都互为交错包容。往往看似明显具有东方化视觉表现形式的作品 ,却明显持有西方化的表演气质;或者是运用西方化的表述语言,却又追求东方性中的低调含蓄与内敛的精神气息;甚至是东、西方表现语言与场所精神的相互混杂平衡。如此作品,是既“东”亦“西”,成为“东西方性”的又一种常见形式,具体包括“东式西化”、“西式东化”、“东西双融”三类情况。如大家所熟悉的当代著名日本建筑师隈研吾,与美籍华人设计师季裕棠,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见图-56、57、58、59、60、61、62、63、64、65、66、67)
对于隈研吾与季裕棠两位当红大师的作品解读,能更助于认识东、西方性的精神内涵。
两位在设计上均体现出相当高度。就隈研吾而言,始终以追求东方文化为旗帜,作品中大量运用传统东方的符号与手法,如木构形式等,在造型语言与材质选择上更植系于东方地域传统。而在作品总体表现上,近十年中则逐渐呈现为一场“概念的表演”。因此,隈研吾的作品,一看便是似曾相识的东方化造型语言;再看则有西方化的“表演”与“高扬”的精神气质 ,两者的互为叠加,成为“东西方性”的典型代表。而当代的日本建筑师,从矶崎新、伊东丰雄,到坂本一城、石上纯也……,几乎新、老两代建筑师都在走向一场对建筑概念的表演,与谷口吉生为代表的理性内敛,低调优雅的东方传统建筑师,完全走上了一条不同的道路。(见图-68、69、70)
相反,在季裕棠的设计中,作品大量出现西方化的造型语言,不论是图案图型,还是材质的多样性组合,一眼看去就是一位时尚而又颇具西方化倾向的设计师,但其作品中透露出来的典雅内敛、自然随和的精神气质,使得季裕棠的作品鲜有“刻意”与“表演”的成份,体现出“谦和节制”的东方性品性,同时,在空间气息上又明确进入到“详宁明朗”的场所体验。因此,季裕棠的作品,同样亦是“东西方性”的典型代表,是两极文化气质优雅相融的典范。随着他设计生涯的不断发展,设计作品越见淳朴平和,儒雅间无刻意为之,诚如季裕棠所言:“对表现的节制,是设计师的基本操守”。(见图-71、72、73)
虽然,此类情况,使我们看见另一番有意味的问题出现:即不同的东、西方属性相组合,作品会诞生不同的品质,分别代表不同的价值选择。虽然在“东方性”与“西方性”中无绝对优劣之别,仅是两大文化原型,却在东、西两大文化原型中存在各自正反的两面性。
相关文章
-
王耀:满足客户的客户需求 才是好作品
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筑装饰设计企业应该如何应对?作为设计院的领导,如何引导职场新人快速适应岗位
- 张展翼:平衡设计中的逻辑和非逻辑
- 刘亚滨:青春一路狂飙
- 设计师高媛:没有完美的设计,都有不同的遗憾
- 优秀指导老师专访 | 从选手到导师 周梦琪的“中装杯”之路
- 中装新网专访 | 蒋燕微:用热爱,谱写设计的每个篇章
- 中外建姜靖波:深化设计未来也许更多是经验和软件的结合
- 鴻樣设计郑惠心:创造多方共赢的互动空间
- 南通装饰设计院秦岭:成功的设计创意是实现得了的!
- 蒋缪奕:豪宅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
-
什么是设计师的成本与价值
近日,《你个设计师有什么成本?》一文刷爆朋友圈,文中讲了一个故事,表达了大众对成本的理解,也提出了一个有
LINKS
中国室内设计与装饰网 | designboom设计邦 | 新华网 | 中国建筑新闻网 | 搜房家居网 | 北京市建筑装饰协会 | 中装设计培训 | 凤凰家居 | 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 | 中国网建设频道 | 筑龙建筑设计网 | 视觉同盟 | 湖南室内设计师协会 | 城视窗 | 中装协设计网 | 非常设计师网 | 新家优装 | 行走吧,媒体团! | 新疆室内设计联盟 | YANG设计集团 | 中式设计 | 大宅国际别墅装修设计 | 四合茗苑中式装修 | 设计王DesignWant & 住宅美学Living&Des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