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理论文章:时空涟漪——对设计中形而上之美的研究思考
来源:中装新网 时间:2019-08-02 14:41:50 [报告错误] [收藏] [打印]
摘要:本论述只谈悟道,不授机宜,这里似乎有悖于“传道,授业,解惑”的论述原则,其实本文的论述只是想在开场伊始就确立整个论述的主题论点,那就是“设计的技能虽有一定的规律可遵循,然设计的创意却是没有任何1+1≥2的定式可语的”。
作为论述者,在这里我主张摒弃程式化的,固化式的,形式化的授业模式。解惑的方式一定不可能发生于禁锢式解答程式中,更别说在这个论述中所主张的“形而上美学”了。
关键词:设计 形而上 美学 时空涟漪 引力波
一、引力波衍生出来的“时空涟漪”
一个现象的发生一定是有着与之相关联诸多因素的相互衬托才呈现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诠释着宇宙中引力波与时空涟漪的发现关系,路易斯安那州的科学家们也在不遗余力的探寻着引力波,以及拨动出的“时空涟漪”。
“引力波”这种物理现象,似乎和我们这里美学得到的论述没有关联性,实则不然,从创意学说的角度,所有现象都可以激活无限的创造性思维,相辅相成,没有排他性。
在设计创意里,通过引力波所衍生出来的“时空涟漪”之美感有着无限遐想的空间。
对有形与无形的认知程度,应该是对设计执业能力的认证码,有形中的“元素,样式”,无形中的无限形意,决定了设计出品的生命力。
对设计中形而上之美的研究,有助于解决一些设计中的“不可为而为之”的问题,换言之就是解决“化腐朽为神奇”的可为性。
设计一定是有形而上美学存在的,白居易在其《大巧若拙赋》中道:“众谓之拙,以其因物不改,我为之巧,以其成功不宰”,大意就是:大家都说这个物件很拙,不美,是因为这个物件大家觉得应该修饰而没有修饰,而我却觉得这个物件很有灵性,这种灵性的美,就是因为它保留了自然而为的美,而这种自然而为的大美是无需修饰的。
以现代的人文境界来衡量,形而上美学的制高点明显的被白居易所掌控,而且还引经据典于当代。
谈到引经据典,本文的论点中却是具有批判性的,批判性的论点并非是批判“经典”本身,而是批判经典应用的“噱头化”模式,一但“引经据典”变为了一种形式,一种苍白化了的程式,“引经据典“就会演变为约束,“引经据典”就没有生命力了,这样的“引经据典”还不如留白于未来。
然而,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程式化现象严重的氛围与环境里,各种模式中的墨守成规,人文圈层的“虚伪性”与扭捏作态,等等这些因素,都约束着社会美学的成长形态。
人们不自觉的为“形式”所困,无论是视觉上的还是视野上的,即使人类文明发展到如今,这种惯性化的影响还在约束着,
社会美学认知高度的提升,直接反映了社会文明的进步性,白居易的美学认知高度,就佐证了大唐的文明程度。
二、社会认知模式的属性回归
设计执业者的思想,抑或是视野,一定是应该无羁绊的。诗意所相伴的,也一定应该是不羁的,只有放下了思想“包袱”,拓展了视野维度,前行才会轻松,且有方向感。
在无思想“包袱”的状态下,我们来论证一下正面性的与反面性的为设计创意的所用性,论证一下设计引力波所拨动出的时空涟漪。
杂谈中提到了社会认知模式由于认知方式的程式化而产生的僵化性存在,比如其中的一种现象即“习惯性认知”,或者叫惯性认知,这一点从设计创意的角度上,恰恰是可以加以利用,从而产生前人所总结出的“意到笔不到”之意境的。
换而言之,人们的视野惯性,视野错觉,视觉残影等现象,在执业设计师的创意词典里,都是可以转化为视觉涟漪,思维涟漪,进而呈现出时空涟漪的。
白居易的认知制高点,想必也得益于参悟了“形而上”的深刻与境界,《易经》中的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如是说:形而上所呈现的是有着深刻涵养与意境的得道,其美感是具有表象以外的大美性的,“侘寂”学说的产生就是属于这个范畴,而形而下所具有的只是表象的躯壳而已,二者之间的差异性,主要是体现在一个灵性上。
而今的设计执业者似乎也都在为自己的“独到之处”而努力证明着。
这种“努力”把控度不够,是一定有反作用力的,累,且空乏感是常见现象,风格的表现欲就是最典型的包袱,还要加上缺乏生命感的“伪文化”加入,“作”的人累,看的人疲,满大街自以为是的教条化设计呈现,满大街自以为是的伪文化呈现。
设计师们似乎都忽略了“留白”的意境,或者说,“留白”证明不了自己的能耐?
本篇论述着重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论述形而上美学在激发设计灵性上的应用性。
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提出了“Less is more(少即是多)”,卡罗.斯卡帕的空间节点以及构造节点,非专业出身的建筑大师安藤忠雄之教堂系列建筑,隈研吾的苏格兰V&A博物馆……以上列举有个人喜好之嫌,还有好多好多的对得住大师称号的设计呈现在影响着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这些有灵性的创意者,以及他们所呈现的出品,都是可以引经据典的。
然而,本篇论述中再次强调,本论述是以批判性观点来展开的,批判那些“僵尸化”的引经据典,批判那些“噱头化”的引经据典!经典的设计,其灵性上的应用性则是本论述所希望激发的。还是引用物理学中引力波的概念,希望拨动出美轮美奂的时空涟漪。
三、设计创意需要更缜密的认知维度
这里也有必要提及《方法论》。笛卡尔的《方法论》一定也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而《方法论》的“方法”与应用,是否被误读,或者是“断章取义”了呢?
浮躁的社会状态里,大多会快餐式的吸取“养分”,从而急功近利。
然而,从设计创意的角度,却应该认知维度更缜密才是,因为设计创意一直以来都影响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其社会承载的影响面是很宽泛和深远的。
设计的很多启发性思维,影响着社会进步的方方面面,所以,本论述中的哲理性思考观点,绝不是在“鼓弄悬殊”,而是在证明设计《方法论》的多维度性,只有认知了,或者掌握了“方法”,设计的社会存在意义才能真正体现,从小方面来看,设计执业者如果读懂了“方法”,才真正具有了设计呈现的多元方式,才能“技多不压身”,设计呈现也变得轻松快乐起来。
设计的职业性,决定了设计执业需要有“眼界”与进而的“境界”,视野的开拓性,与视野的发现能力,这些都影响着“境界”的高度,而“眼界”与“境界”的高度,又是衡量设计执业度的评判标准。
因此,在执业设计师的词典里应该包罗万象:人文的,美学的,哲学的,人体工程的,音乐的,舞蹈的,历史的,地理的,天文的,包括本论述的一直贯穿的物理学现象等,凡可以为之所用的,都应该在其列。
当然,最重要的关键词应该是“激活”,以及具备激活的能力。
设计师行业似乎也在加以“身份甄别”,所谓一流的设计玩(诗意)哲学,二流的设计做概念,三流的设计做元素。
其实,设计创意的无限性决定了设计是具有包容性的,只有把控了设计包容性的“度”,并将这种“度”恰如其分的融入于设计的呈现中,这种设计的呈现,其辨识度就会具有合适的存在性。
设计的组成原理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不可忽略的呈现因素,包括本论述“开场白”中所提及的“不授机宜”。
这里的“机宜”是指传道中的公式化技能,从创意学的角度,的确创意不可能公式化,所以创意是没有“公式化机宜”的,然而技能中关于比例,尺度,材料应用,色彩控制,等等,等等,这些又都是创意呈现,特别是空间创意设计呈现中的组成存在。
四、结语
本论述就是要唤醒设计的“悸动”性,唤醒设计的生命感,唤醒设计执业的灵性,比如:设计中的视野错觉的利用,设计中的“无中生有”,设计中的“视野涟漪”性的利用等。
再加上基础原理“机宜”的生动运用,有效的利用,当然还有强烈的自然资源意识下的生动加有效的运用,设计呈现的形而上之意境之美,就跃然而上了。
一时间沸沸扬扬的弘一法师(民国),其意境高度,无论从人文角度,还是美学角度,都有着触及灵魂的韵律,这种韵律,都是阅历“开智慧”后的结果,梳理出那些“沸沸扬扬”以外的旋律,就可以印证认知中的广义性之涵养的深刻,同时也印证了“形而上美学”的存在。
激活这些存在,探寻出引力波,并透过引力波,拨动出设计执业者自己的时空涟漪,设计的形而上美学就自然而然的存在了。
-
王耀:满足客户的客户需求 才是好作品
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筑装饰设计企业应该如何应对?作为设计院的领导,如何引导职场新人快速适应岗位
- 张展翼:平衡设计中的逻辑和非逻辑
- 刘亚滨:青春一路狂飙
- 设计师高媛:没有完美的设计,都有不同的遗憾
- 优秀指导老师专访 | 从选手到导师 周梦琪的“中装杯”之路
- 中装新网专访 | 蒋燕微:用热爱,谱写设计的每个篇章
- 中外建姜靖波:深化设计未来也许更多是经验和软件的结合
- 鴻樣设计郑惠心:创造多方共赢的互动空间
- 南通装饰设计院秦岭:成功的设计创意是实现得了的!
- 蒋缪奕:豪宅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
-
什么是设计师的成本与价值
近日,《你个设计师有什么成本?》一文刷爆朋友圈,文中讲了一个故事,表达了大众对成本的理解,也提出了一个有
LINKS
中国室内设计与装饰网 | designboom设计邦 | 新华网 | 中国建筑新闻网 | 搜房家居网 | 北京市建筑装饰协会 | 中装设计培训 | 凤凰家居 | 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 | 中国网建设频道 | 筑龙建筑设计网 | 视觉同盟 | 湖南室内设计师协会 | 城视窗 | 中装协设计网 | 非常设计师网 | 新家优装 | 行走吧,媒体团! | 新疆室内设计联盟 | YANG设计集团 | 中式设计 | 大宅国际别墅装修设计 | 四合茗苑中式装修 | 设计王DesignWant & 住宅美学Living&Des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