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 > 设计活动 > 内容页

创基金论坛NO.02全文:过度商业化 设计教育需要重新定义

来源:网易家居 时间:2015-07-20 08:48:15 [报告错误]  [收藏]  [打印]

核心提示:在7月18日创基金“上善若水”2015中国设计创想论坛圆桌十议的第二场论剑中,中国美术学院包豪斯研究院院长杭间老师、创基金琚宾联合设计界8位精英聚焦“设计教育现状与未来”,求同存异,带来一场有关设计教育的头脑风暴。

  杭间:  

  各位,中国的设计教育有很多的问题,在座的都来自设计院校,目前设计学院和海外的联系越来越多,但是由于体制的原因,很多没办法深入的,在座的绝大部分都是高校培养的,所以这块直接涉及到30年或者是50年更长的状态,我们也可以说得痛快,也可以说得有建设性。

  孙黎明:  

  我就讲讲用人单位和应届毕业生,现在苏州和上海,江南的大学与社会的兼容性是比较强的,这种开明可以渗透进去。课程内容有冲击,我感觉有些老师是抗拒的。学生就不要听课,我们讲的课不是正统教育的体系的,就有可能产生不良的后果。

  学校是比较开明的,但不愿意招应届生是因为要去适应系统,我们现在招学生是工作五年的,应届的毕业生我们等不及,三四年必须要买房子,买车,结婚。导致我们用人单位非常的被动,现在我觉得好一点的就是清华美院的。我挂的课程的导师没办法讲,我都去回避这个事情。

  张月:  

  设计教育如果不说清楚,没办法从体系上说这个事情,我觉得其实从两个角度讲,设计工作严格来讲并不是设计专业的,大概占比是30%或者是40%。我觉得这个事情我们要做,不做的话我们现在说的意义不大。如果我们这些人只有50%进入的设计学院,这是一个问题。其实设计教育是什么?设计行业本身就是产业链,很多人来服务,但我觉得至少我们应该清楚哪一类的人应该是,美术学院、文科的工科的。其实光讨论大学的设计,现在教育的目录上界定的教育专业并不足以代表整个领域的状况,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一个是从学校,另外一个从法律。这个职业我们应该熟悉,这个应该弄清楚,我们觉得再讨论会比较细。

  石赟:  

  现在的教育是浮于表面的,看上去很机械地在做。我们作为设计的实践,设计其实是很依赖于经验和天赋的,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针对特定的时间环境和人,来判断设计的方向,依赖大量的人和时间,每个人对不同的事物的认知,产生不同的结果。

  设计的教育会不会就是形成一定的规律和格式,快速地进入设计师的角度和工作,安排一个走法,严格的按照这个进行循规蹈矩的学习,这样的方法会不会也是一种标准化的方式,会不会让人的天性、情感和创造力有所丧失。

  彭军:  

  现在很多学校的水平下降,这里有几个问题,现在中国的设计教育的趋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咱们解决不了了,回避不了的体制的问题。

  首先是学苗的问题,学苗的选拔方式趋同,核心的美术院校,好的艺术设计,差别不是太大,但是方法固化,城市化和模式化的东西。这首先是体制带来的恶果,为了上这个大学而上;

  第二个问题是设计老师知识结构和来源,现在人员的交流不是那么的顺畅,这样的问题就会出现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的思想和模式趋同;

  第三个问题是培养模式,因为搞教学的管理,教学的模式趋同化,设计的基础的教育和专业的教育严格的分成三块,这样学生学苗就存在一个知识的问题,存在对重要的基础的,就是中国学生的通识教育远远的不够,人文的知识教育不够,人文的素质低下。

  高超一:  

  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刚才彭老师提到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你从哪个名校出来的,有一个是蓝翔,一个是新东方,从示范讲是有用的,但是本科应该是真正培养一个设计师的过程。在培养的过程中有几个能力一定是注重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具体观察能力就是有一个很好的感觉,我们现在的很多的学生在课堂上讲空间怎么做,但是一走出教室,完全是没有感觉的。

  “包豪斯”一定要培养,在美国的学校很多的都是正规的包豪斯的体系,一开始就是让学生体验,体验人周围的环境,甚至是空气给你的感觉,态度上你要对你的环境有一个热爱。同时在这个情况下培养观察的能力,学校要提高观察角度的选择性。

  吕品晶:  

  我们谈的是一个狭义的设计教育或者是教学,所以我觉得谈具体会好一些。首先我觉得是态度问题,以一个什么样的方向培养学生,在我们的美院是希望向这样的方向发展,文化研究或者是这样的态度。我觉得不要置身于设计教育之外,大家应该都有社会责任。

  第二个是教学的主体,有些学生很被动,应该建立教学和互动的关系。如果还是以一种按部就班的方式教育,学生永远是被动的。

  再一个就是教学的趋同,为什么呢?我们自己学校都在年年重复自己的教学的计划,对教学没有不断更新、思考和探索。所以我觉得三个方面,教学设计也需要创新。

  童岚:  

  我们实际工作的事情都是跟课程有关。我做很多年设计产品类的销售和经营,每天都有抄袭的人进来。设计是一个体系,不是视觉上的东西,所以我们是最早系统化地把战略思维设计体系教给学生的,应该看到设计师对系统的思考,看到设计师更注重视觉上的表现,忽略了设计背后的发觉和思考。另外一个就是文化和知识结构的问题,可能中国的基础教育都是探索一个标准的答案,所以很多人习惯哪一个东西好就抄他,哪一个大师成功,就去剖析和抄袭。其实设计是很有文化的,但是现在的情况他们考虑的是非常片面。另外不管是什么年龄段的设计师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感知,所以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方面有差异。

  潘召南:  

  教育有很多种,但是我认为体制内的一定要依靠这个体制,体制你是改变不了的,以我们的力量是没有办法去定,我们身在体制当中,也在想办法依靠体制解决目前教育体制的问题,包括设计教育。

  第二个方面我觉得莫言关于教育的一段话,“教育和知识有关系,但是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还是影响。”一个思想,一个影响,在座的很多设计师也不是所谓的八大美院出来的,但是他们的成长在学校里面不可能学习到。实际上在接受了某些东西后,在心里面萌发出来,这一点在今后的工作和发展中一下子就跳出来了。研究这个过程,看这个过程能不能进入到体系里。

  另外一个就是趋同性,趋同性还是有一点复杂,因为我们老师有一个模板,咱们中国美院、中央美院的学生看一下,这样就影响了第二批的学生,然后影响下一批的学生。我们应该研究这个,根据自己一些基本的情况,这个是解决趋势的一个根本,你知道应该怎么做,针对学生的今后应该在哪一块来进行研究。

  琚宾:  

  一线的设计师到底是愿意用什么样的人,应该是有一定文笔和修养,会为人处事,情商很高,那么综合素质体现比较高。中国传统里面对设计教育是最注重的,我们从来不会把一个人培养成一个技术特别强的人。再谈到设计应用系,要有一个桥梁,通向国际的桥梁,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并没有这样的问题,我们现在应该研究的是怎么解决,有可能跟国外的方式进行联姻,我觉得更重要的是综合实力的全方位打造。

  杭间:

  中国设计教育系有几个问题,第一个就是生源问题。现在的孩子通过职业和谋生来选择设计专业,所以相比较各位而言,他们在上学的阶段只是相对被动的学习。这是由社会环境和招生制度造成的。学校的周围,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链”,中国美院和中央美院,到目前为止生源的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

  第二,就是教育的问题,在座的各位一半是老师,一半也在高校当过老师,很多的国外的设计教育跟中国有翻天覆地的不同,而他们的设计教育最大的动力是当代的科技,行业的经验是很重要,但是行业仅是一部分,如果我们不抓紧当代世界的潮流,那中国的设计教育是没有用的。工艺美院出现了那么多的装饰和建筑,装饰对中国人民的生活是有好处的,但是带动中国的设计超越世界,能够在世界做到前头是很难的。

  第三,就是社会的应用。就像你们说的,我们需要好用的人,但是四年的教育不可能一出来就好用。所以我们需要综合性的,系统性的,在大学里面有很多的综合性、社会性的积累。大师从来都不是在高校出来的,你们各位有今天的成就都是有社会积累的成果,大多数不一定是来自名校。现在传统的美术学院反而是培养了一些很有艺术感觉的,但是综合能力不如综合性大学培养的人更能够在社会上发展。

  彭军:

  以我个人的经验,国家在改变,尽管很慢。一年级的室内设计课程,我就问中国的女孩上学前你制图会吗?不会。英国怎么做的呢?在上学之前多少都有一个通识教育。当然我觉得很惊讶,外国的学生快乐的做图。第二个,建筑学的学生,搞的是数字的研究,很顽固,很坚持。学生的毕业设计反而接地气,他们的设计跟别的设计没有一样的,所以个性化的教学非常重要,也让学生非常自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国的学生和老师将专业的教育作为技能去教,学生被动地学,所以进步比较缓慢,而国外将专业当知识去学,非常快乐。

  潘召南:

  老师和学校肩负着这些责任,我的观点是杭老师一样的,我说看不到未来,因为我们整体有一个大的问题,这是没有办法回避的,回顾我们的成长,可能比他们的时候还不足,但是在那个时期天性好一些,受到的干扰少一些,玩的多一些,所以我们和他们的区别可以思考下。这段时间和几位一起合作,就是认为校园里很多的老师知识量是有限的,不是老师的水平在下降,而是学生的水平在提高。很多老师就是守在那里,基本的课程教了就OK,脸皮厚一点的人就将就地授课,所以要引入一些新的方法,让学生有针对性和目标。

  吕品晶:

  刚才杭老师对10年的判断我基本上也认同,因为体制很多的问题改变不了,但是我觉得我们可以在教学理念上有所更新,或者是我们谈设计教育不仅仅是专业教育,我们的大学设计学院应该给学生培养大的格局,而不是知识。格局越大,将来走得越远。我觉得不能过多埋怨学生,总体来说学生是越来越好的,而是我们需要去引导,有没有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古人说“有教无类”,我觉得我们的学生不能太苛刻地提出要求,反过来我们的老师是不是尽力了,是不是方法得当,是不是观念适应于我们现在教学的发展,所以这个我觉得是一个系统的思考。不能简单一概说学生怎么样,老师怎么样。

  张月:

  设计教育一个最重要的是发现,现在的问题核心和教学的体制方法。这个过程本身不能把有潜质的人发现出来,除了发现,还有激发。大学四年中,激发他的动力和潜质,他会通过课程学得更好。发现和激发是现在教育最重要的一个内容。现在的教育我觉得你不是在真正的找一个最优秀的人,然后去激发,而是从大部分人中选一部分人去培养。这不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喜欢,我觉得这样的人不能在设计领域里做出什么样的好东西。

  童岚:

  我觉得可以做的改变有五个方面。第一,从美术这个术去掉,美的教育。我觉得我接触的很多的国外的设计师你可以做工程师,如果把设计的功能实现不要美的部分,就是内心的“真善美”。

  第二,标准化和独特性,我知道在国外他们找的是什么样的人,他们不要一样的人,他们要不一样的人,我们应该找到不同的思想方法不同的人。

  第三,设计,一个设一个计,说的是未来的设计,预测未来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设计未来,与时俱进。

  第四,从选择或者是判决个案,比如说这个学生这个案子做得好,我们要培养出一个好的思维方式。然后最重要的,现在的社会太功利了,大家认为我是一个公司,就是做生意的,但是我觉得我是有理想色彩的,扪心自问我真的是在做教育。所以我觉得从公益性到情怀到梦想,这是让学生真正成功的梦想。

  石赟:

  教学的模式化或者是以固定的方式考核学生,从而影响了思考的方式,我觉得学校的教育不应该在制度上有更高的地步,而是要看到更多,掌握更多,知道这个世界有很多方法改变,这才是主要的内容。

  彭军:

  我对未来的教育既乐观又悲观,如果趋同是指的现状,那么求异,学校的管理过于功利化。人才的选择不是靠通俗的考试,而是靠专家的经验,把这个问题变得很简单,很有选拔性。

  教师的构成必须要多元化,教师的学识和理念必须多元化,否则还是通识化的教育。一个培养的体系必须个性化,名校不能一样,核心的院校更是一个引领的作用,这样才可能成就个性化的人才,创造性的培养。专业基础并重,不能脱离专业基础。培养一个有理想,引领未来设计的发展人才。

  孙黎明:

  真正的职业化设计不是制法的问题,就跟导演讲戏一样,剧本就在这里,你怎么演都行。真正的设计是什么,可能院校不一定知道,设计不是在具体做这个东西。当设计公司的主案在做项目的时候,理论上都可以说得清楚,我接触的学生的思维模式比较缺乏。

  潘召南:

  我们始终要对学生抱希望,他们没有错。以一个学生为例,他是一个县里面的师范专科,中专毕业的,在一个小村子里担任语文老师。他对设计有其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他的成长是很好的案例,说明社会有很多人在支持他,帮助他。如果我们把所有的都看成垃圾,那他怎么成长。

  高超一:

  我们的讨论都在围绕一个问题,设计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本科的教育应该跟那个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应该避免两个情况,本科教育不能像蓝翔那样,也不能像大师的模式来培养学生,大多数的指导就是培养对设计有兴趣的孩子并给他提供机会,让个人素质在设计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我在美国教书的时候,花大部分的精力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设计技能。从发现、感知能力到观察能力,有一点非常重要,要在观察的时候提供很多参考,让他选择几种观察的方法,然后根据这个观察方法发现新的东西,所以这个态度跟中国的态度不一样。

  在美国的建筑院校中,一定不要要求很高的思维能力。他们认为学习建筑的过程其实就是思考的过程,一般说思考都是语言的思考,所以对语言的能力很强,而且很多的学生在哲学方面感兴趣,很多的建筑师都以哲学家自居。我们现在看好学校出来的学生的语言能力比较强,反而真正做设计师的语言的能力不强,这个不单单是学习的问题,而是一个思维的问题。思维能力中还有一个很大的重点,形象思维能力,这个就是“包豪斯”的精髓。“包豪斯”的精髓就是用形象来演化和表述,相对讲我们核心课程里面放的分量比较少。有的大学的手绘制图是不教的,怎么做模型不教,你自己想办法去学习。还有一个能力叫做批判和置疑的能力。


免责声明:本站除了于正文特别标明中装新网原创稿件的内容,其他均来自于网友投稿或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全部或者部分文字、图片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所发布图片或文字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站工作人员予以解决。QQ:2853295616 手机:15801363651。
投稿|推荐|提问
热点推荐
最设计更多>>
最话题更多>>
设计企业档案更多>>

友情链接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