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住宅精装修发展的历程
我国早在1999年就已出台了《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办发〔1999〕72 号),在政策层面积极引导和鼓励新建商品住宅采取精装修模式。北京、上海以及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出现精装修商品住宅。接着,住宅精装修模式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得到推广,其发展大概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简单式拼凑
从1998年到2000年,我国的商品房市场迅速发展,开发商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他们开始花更多的心思去为楼盘做宣传,吸引更多的客户,市场上开始出现精装修房。当时的精装修房只局限于样板房,装修的内容主要包括墙体的涂抹,地砖、墙砖的铺贴,橱柜、衣柜的安装等,其目的主要是让消费者对他们所购买的空间有更感性的认识。由于大部分精装修房并不涉及到真正的使用,为了节省成本,材料只求美观,质量却一般,因此它们的功能并不完善。另外,这个时期的精装修大都是开发商从外面临时聘请施工队进行施工,工期很短,因此装修质量比较差。
第二阶段:品牌化运作
从2001年至2006年,是住宅精装修模式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个时期的精装修房真正走入人们的生活。在楼盘销售的时候,开发商会对部分毛坯房进行精装修,其主要原因是当时装饰行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大量的劳动力进入到该行业中。因为工人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怕麻烦的消费者更乐意选购带装修的商品房。考虑到实际居住的问题,这个阶段的精装修房装修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开发商开始与一些知名的装饰工程公司合作,也开始选购一些知名品牌的橱柜、卫浴、地板、衣柜等,装修品位大大的提高。
这一时期,全国市场除北京、上海等少数城市外,其他地方的精装修普及率相对偏低。而且,精装修房主要出现在一些中高档次的楼盘,针对有较强消费能力的消费者。2002年,北京房地产市场140多个新盘中,精装修只占18%左右,到2003年底,北京市300多个在售楼盘中,精装修项目也只占到全年新推项目的1/3,基本上仅限于单价达到8000 元/平方米以上的所谓的“豪宅”或户型面积在30到60多平方米的小户型项目这两类“极端产品”。上海在2001年推出精装修房3000套,销售率在80%以上,2002年推出此类房3 万套,占上海住宅总量的20%。在深圳,精装修房的推广情况远不如上海,不仅项目量非常少,而且推广精装修的企业也屈指可数。
2002年7月18日,建设部颁布了《商品住宅装修一次到位实施导则》(建住房〔2002〕190 号)。导则的发布在住宅装修领域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精装修房的比例逐年上升。但是从总体上看,虽然市场各方都认为推行精装修是好事,也都知道推广它的好处,但实际执行精装修绝非易事。
第三阶段:精装修大众化
自2007年以来,国内房价增长非常迅速,远远超过了一般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小部分人即使有能力购房也不愿再在装修上大做文章,增加自己的负担。这个时候,开发商纷纷推出了精装修房以吸引消费者。而且,消费者在购买高价楼房时也得到了一些优惠,这就为精装修房成为大众化商品创造了条件。事实上,从2007年起,精装修房的交易比例已经大大提高,精装修房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由于这个时期的精装修房是面向全体消费者的,因此其含义也较以往要广。精装修房不再仅是中、高层消费者的专利,也有部分是针对低层消费者的。由于这种装修都是开发商根据自己发售楼盘的档次进行定位的,因此不同的楼盘其精装修也自然有较大差异,精装修进入了大众化的时代。
在国内房地产市场日渐成熟的情况下,2008年8月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住宅装饰装修管理的通知》(建质〔2008〕133 号),要求各地要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新建商品房要一次装修到位或采用菜单式的装修模式,逐步培养市场,要把毛坯房与个性化的装修要求结合起来,逐步实现商品住房的精装修。随着有关实施的操作细则陆续出台,全面取消毛坯房、倡导住宅一次装修到位已是大势所趋,精装住宅即将成为城市住宅的主流产品。
根据CRIC 系统对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的预售楼盘的统计, 2009年前3个季度,四城市精装修房屋的预售占比分别达到了22.5%、20%、47.6%和19.7%,其中,高档住宅在精装修房中所占比例更大。优秀房企普遍意识到精装修不仅提高了物业的附加值,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品牌价值和市场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