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韩国平昌冬奥会拉开帷幕,全世界眼光开始聚焦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而冬奥会馆的建设更是决定着冬奥会能否顺利成功举办。
巴赫:在工业旧址上建起标志性建筑理念世界领先
2010年12月,为使首都迎来更多蓝天,首钢北京地区钢铁主流实现全面停产。昔日的首钢停止了机声隆隆,一字排开的炼铁高炉结束了历史的重任,沉睡在石景山大地上,只有那醒目的“功勋首钢”纪念碑提醒着人们,远处林立的高楼与近处的炼铁高炉、厂房、烟囱在这片土地上承担过多少使命。
涉钢产业实现了整体搬迁,停产后的钢铁园区发展前景备受关注。随着北京冬奥组委入驻,与冬奥会和冰雪运动有关的项目相继落地,发展体育产业、特别是冰雪产业,成为首钢产业转型的方向和定位之一。经过4年多的发展,目前已将8.63平方米公里园区规划为“五区两带”,即工业主题园、文化创意园、综合服务中心区、总部经济区、综合配套区、城市公共活动休闲带和滨河综合休闲带。
2016年,中建装饰集团进驻首钢园区,原用于存放矿铁石的六座圆筒仓率先被改造为北京2022年冬季奥运会奥组委办公室,2017年北区精煤车间也被改造为短道速滑、花滑、冰壶、冰球4座冬奥训练馆,同时配套运动员公寓和商业设施。目前,中建装饰已完成健身房、办公室精装修施工,保障冬奥会筹办工作顺利推进,4座训练场馆幕墙工程仍在施。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参观首钢园区后表示,首钢园区将老厂房、高炉等工业建筑变成体育、休闲设施,保留了原有建筑风貌特色,结合了工业遗存与现代元素,让老工业遗存重新焕发了生机。“在工业旧址上建起标志性建筑,这个理念在全世界都可以说是领先的。你们做了一个极佳的示范。”
华丽变身的“量身定制”与“原汁原味”
通常来说,国际赛事的体育馆都会被要求改造成能够“缩身”,易于拆解的场馆,而首钢冬训馆却恰恰相反,要向更多普通市民开放使用,推动“三亿人上冰雪”的远大的目标。
由精煤车间改造的训练馆改造上,保留精煤车间超大尺度的通长空间和特色鲜明的厂房结构柱,置入冰雪运功功能并引入专业公司进行能源技术统筹和冰场工艺设计,从远期场馆的功能转换进行设计和改造,后续计划将训练馆转为社会设施,向社会开放,为市民提供服务,为普及冰上运动做出贡献,同时实现成为能够承接综合赛事的永久性比赛场馆。
钢铁工业厂房改造为“四块冰”的训练场馆,很有特色,但史无前例,难点在于需要在原工业厂房的空间结构基础上,针对冰雪运动特点和比赛训练要求进行“私人订制”。中建装饰实现训练场馆与比赛场馆“无差异感”的施工过程中,也遇到堵塞。一是设计方对铝合金立柱未预留受拉构件承重。通过技术攻关,利用玻璃幕墙自承重体系设计,改变幕墙立柱的安装工序,把一层玻璃幕墙的竖向荷载传递到地梁上、二层传递一层等,从下到上依次安装。在立柱不同连接件固定位置、铝合金芯套的连接方式发生巨大改变时立即对幕墙的每根立柱进行结构验算,最终保证幕墙结构体系的稳定。二是无可借鉴经验下完成混凝土板幕墙安装。通过将加工厂作为工地现场的延伸,把不可调整的混凝土板幕墙(1.5*2.4米、350公斤以上),形成上挂下销的方案,设置为小单元幕墙板块。起吊前,将所有工序加载到混凝土板块上,顺利完成混凝土板安装。
在施工过程中,还采用空中滑移技术,利用空中轨道和液压千斤顶,逐步将其一点点推到位,这样使得空中作业的同时不影响地上作业,节约工期。而在场馆内部的管线铺设方面,运用先进技术将原来的平面图变为三维立体图,直观地体现管线在建筑物中的空间位置,以便于检查管线之间交叉,及时调整管线之间的排放。
在追求先进科技和高技术标准的同时,冬训馆的改造还追求着“原汤化原食”。从外面看上去,连体场馆的表面铺设有许多暗红色纹路的条纹挂板,在场馆里面,依然保留着与现代建筑反差很大的混凝土柱子和房梁。
废弃冷却塔建单板大跳台 或成冬奥标志景观
单板大跳台滑雪是今年平昌冬奥会新增的正式比赛项目,今后将出现在历届冬奥会的比赛场。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这一项目将在首钢园区上演。
站在训练中心前面远眺,可以看到四座高大的冷却塔,其中一座冷却塔将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单板大跳台的选址地。未来也将在此举办国内外大跳台项目体育比赛,为专业运动员和运动队提供训练场地,并将其作为对公众开放的冬奥会标志性景观旅游景点和大众休闲健身活动场地。据悉,此项工程将于今年开工建设。
不久的将来,首钢园区前所未有的“工业特色冰雪场馆”将呈现在人们面前。拥有百年积淀的首钢园区正变工业资源为富有生命力的优质资产和企业转型发展的崭新空间,并就此谱下一条与文化、与奥运心手相连的历史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