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合作创新:“宽基础”叠加“活模块”
■王寿斌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校企合作算不得新生事物。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特殊性,决定了职教办学必须走校企合作的路子。正因如此,眼下几乎所有的职业院校都在进行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或紧或疏的合作尝试。然而,从校企合作的实际运作和合作效果来看,却往往鲜有新意、少有创新,更寥有效果,已经成为职教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和提升的瓶颈。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与金螳螂公司、家装e站的合作,令人耳目一新。其创新之处,一方面在于学校与企业都能与时俱进,适应“互联网+”的新形势,及时整合资源合作成立新的合作载体和新生业态——金螳螂电商公司,并将其扎根于高职院校的沃土,以使其能够在专业化的环境中顺利成长,在专业团队的辅助下快速壮大。另一方面,校企的合作创新更在于他们以成功的实践界定了校企合作中的校企分工,让校企双方各司其职,共同打造出“宽基础+活模块”式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样本。
现实中,我们经常听到很多学校抱怨企业没有合作的积极性,职业院校满腔热忱,企业却爱理不理,校企双方签署了合作协议,合作过程却流于形式,出现“两重天”、“两张皮”。这一困惑在江苏建筑职院何以难觅其踪?根子在于学校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即基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宽基础”叠加“活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宽基础”,可以从伙伴企业的合作意向和评价中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理论功底、实践能力和职业态度等综合素质则是“宽基础”的具体体现;而“活模块”则主要体现为针对就业岗位的专门培训,这是学生职业定向的最后环节也是关键环节,实景训练、操作、点评、纠错等,有效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不仅让学生接触了具体、真实的项目内容,更通过真刀真枪的高强度训练提振了他们从业的信心,“心里踏实了,感觉自己就是企业技术员”。尤为重要的是,在“宽基础”之上叠加不同的专业“模块”,可以让学生在前两年“量变”的基础上产生“质变”,从而灵活地将学生培养成不同职业取向的技术技能人才,此乃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略的精髓所在。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