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建筑师、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系副主任章明
在学术研讨中,潘公凯院长首先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建筑设计情结:“‘跨界’对我来说,完全出于个人爱好和意愿,因为建筑设计跟绘画一样,都使我感到非常的幸福和快乐。‘跨界’是未来大势所趋,至于对于艺术家来说建筑是不是就意味着是大规模的装置,我认为这二者绝不一样。装置的定义就是不能用,如果把建筑做成装置,那是糟蹋老百姓的钱。我在做建筑的时候,就把美术理论忘掉;在画画时,就把建筑抛在脑后。不管是艺术家还是建筑师,首先要守得住界,才能跨得了界。否则就成了万金油。”
著名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
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钢琴家吕思清先生也分享了他对于建筑感受:“音乐跟建筑,都跟数学有莫大的关系——长短、高低、比例等等。当我演奏巴赫的作品时,脑海里总是浮现出巴洛克建筑的画面——那些自由的曲线、高低错落的轮廓、立体繁复的装饰以及结构围合的空间。我是个‘守界’守得特别深的人,很羡慕米开朗基罗、马友友等艺术家,可以跨越很多领域,并且都有非常突出的成绩和贡献。但一个人的能力和时间还是非常有限的,最终还是要先做好自己的事情!”
著名小提琴家、钢琴演奏家吕思清
刘克成院长在谈到艺术家和建筑师“跨界”实践时认为:“内与外、跨与不跨,渐渐变得模糊了。”但通过艺术家的创作反观自身,刘院长表示他怀有一种喜患交杂的情绪:“首先,可喜的是中国建筑市场很广阔,建筑师不缺乏实践的机会,但在国际上,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往往担负指责最多的也是建筑师,这种现象令我忧患;其次就是建筑教育,在行内人看来,东西方的建筑学教育路数差异不大,但一旦被路数套住,就意味着与自然就疏远了。当我看到潘先生的绘画,听到吕先生的音乐,我感到你们与人性的距离、与自然地距离比我们近。我觉得艺术创作能让我找到回家的路,让我回到世界的原点来思考,这样也许能够改变教育和从业的路径,从而改变这个世界的一点点。‘界’不重要,艺术与建筑都是探索心灵的方式,在游走之间也许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
知名建筑师、建筑教育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刘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