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各类经济金融风险也逐渐凸显。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多个表现中,金融风险增高无疑是最突出的。银行坏账是观察金融风险的窗口之一。据中国银监会提供的数据,截至2014年12月31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至1.29%,去年第三季数据为1.16%。单季度坏账增速0.13%,为2004年以来最快。而到今年6月末,不良贷款率已达1.87%,比2014年末上升0.23个百分点。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我国的金融风险与地方经济有很强的关联。地方经济困境加剧与多种情形有关:一是经济整体下行压力加大,地方经济也随之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行;二是房地产业开始停滞或负增长,地方财政受到很大冲击,地方债务压力显著加大;三是清理地方融资平台,地方政府支撑过去铺开的摊子难度加大;四是不少基础资源行业因产业结构调整遭遇困境,拖累地方经济下滑,各地金融风险普遍加大。而更多地方的实情是,地方经济、产业与债务问题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很复杂的地方经济金融环境的整体“塌方区”。因此,从区域角度观察地方经济的金融风险,对金融机构来说极为重要。
从这层意义上看,中央提高对风险管控的态度显然意有所指。继7月2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后,7月31日专门“加开”以“破解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题”为重要议题的常务会议,部署五大措施加快融资担保行业改革发展,更好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作用,此举传递的政策信号非常明确。
基于对当下经济形势的整体判断,此次政治局会议强调,必须把发展实体经济和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作为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的出发点,并首次提出将更加注重按“三严三实”要求做好经济工作。在经济“三期叠加”的关键时期,要求按“三严三实”做好经济工作,显然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鲜活的现实性。
这次会议着重强调“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而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总体思路与一季度会议基本一致:“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变调,保持公共支出力度,继续减轻企业负担,引导和撬动更多民间资金增加投入。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合理的流动性,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水平。”“财政政策不变调”,当然包括稳增长投资和降税清费的“加力”,以及财政存量资金的使用“增效”。“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就是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资源配置,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定向支持,重点转向促进信用扩张。不久前,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经济工作会议上也表示,政府会在此后推出一些有预见性的“微调控”措施,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相机实施预调微调。
问题是,如何实现精准有效的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迎秋提出的三个参照指标值得关注:一个重要参照是潜在经济增长率缺口,政策调节要尽可能使其趋向于零;另一个是通胀率缺口,鉴于改革开放以来凡通胀率低于2%的年份经济都趋于衰退,高于6%的年份经济都趋于过热这样的现实,调控就一定要在这两个指数发生之前逆向调节;第三个参照是货币供给增长倍数,即货币供给大体为同期GDP增长率1.8至2.3倍的关系,依据货币供给高于或低于此倍数的轨迹事先逆向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