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如何实现精准有效的定向调控,有三个参照指标值得关注:一个是潜在经济增长率缺口,政策调节要尽可能使其趋向于零;另一个是通胀率缺口,鉴于改革开放以来凡通胀率低于2%的年份经济都趋于衰退,高于6%的年份经济都趋于过热这样的现实,调控就一定要在这两个指数发生之前逆向调节;第三个参照是货币供给增长倍数,即货币供给大体为同期GDP增长率1.8至2.3倍的关系,依据货币供给高于或低于此倍数的轨迹事先逆向调控。
在经济形势微妙、金融市场动荡的关键时刻,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下半年经济定调,释放宏观政策宽松基调的信号格外扎眼:“上半年经济增长与预期目标相符,主要经济指标有所回升,结构调整继续推进,农业形势持续向好,发展活力有所增强”,显然没有一季度会议“一些新的增长点破茧而出,同时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形成之中”的判断那样乐观。
经济下行压力不小,经济金融风险不小,是当前的两大难题
看外部,美联储可能加息;看国内,企业普遍面临经营困境、股市大震荡,这些不确定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下半年的稳增长。多个经济数据疲软加重了悲观氛围,比如进入三季度的7月,侧重调查大型国企的官方制造业PMI(50.0)和侧重调查中小民营企业的财新制造业PMI(终值为47.8)均不及预期。而不管是国家统计局对全国9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调查,还是央行[微博]调查统计司的二季度企业家问卷调查,都指向企业微观主体困难较大。
近期有几位靠近决策层的经济学家发表的意见可视为一次试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形势分析课题组近日发布“2015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与全年展望”研究报告,认为上半年我国经济延续调整分化,部分核心指标有所好转,积极因素增多,稳增长政策效应有所显现,但经济运行整体下行态势尚未逆转。需求持续收缩与供给深度调整,产能削减、资产重组滞后并存;重化工业和产能过剩主导的下行力量,与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引导的新兴上升力量并存;实体经济降杠杆、去库存、逐步释放风险与虚拟经济加杠杆、资金脱实入虚和金融风险积聚并存。报告强调,在就业稳定、居民收入稳定、社会总体安定的背景下,只要守住系统性风险底线,GDP增速略低于7%也是可以接受的,也是来之不易的成绩。但今年可能并不是本轮经济调整的底部,需求和供给下行调整尚未结束,明年仍有下行压力。总体上看,经济新常态是阶段性特征,“三期叠加”在短期内并不会改变。
国家发改委综合司副司长高杲在日前召开的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例行发布会上也坦言,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结构处在深度调整之中,经济增长动力处在深刻的转换之中,体制机制也处在深刻的变革之中。这个时期可能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从下一步走势来看,各方面可能影响经济平稳运行的因素仍然存在。
也有经济学家认为,当前中国经济的低迷属于周期性、短期性,未来仍有二三十年可以保持7%至8%的“正常高增长率”。但我国目前缺乏维持这种增长的动力支撑。而市场普遍认为,这一轮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趋势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将维持长期增速放缓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