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持续四天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
专家指出,按照现有的速度,15-20年后我国城镇化就能达到国际平均水平;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表明农村宅基地入市转让流通的可能性加大;城镇化的核心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一体化、均等化,包括不存在户籍的差异,社保和教育等公共服务覆盖全体国民。
城镇化更健康发展 15—20年后可达到国际平均水平
从篇幅看,公报对城镇化的着墨不多。国际金融论坛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易鹏表示,三中全会公报中没有提户籍等城镇化相关制度改革,因为公报更多是宏观原则,不会详尽到具体政策。
“公报主要是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方面做出了全面的安排和部署,推进城乡一体化,包括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很多制度性的安排,也包括对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安排。”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对中新网财经频道分析,这些安排结合起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补乡的机制,必将会使我国整个城镇化进展和农业现代化的进展更紧密地统一起来;而且会使新型城镇化更加健康,高质量、高水平地发展。
据了解,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为52.6%,城镇户籍人口只有35%。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接受中新网财经频道采访时表示,这个数据并不高。张立群认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常住人口、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的市民化步伐要加快。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13日撰文强调,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在曹远征看来,只要照着非农人口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过15-20年中国的城镇化就可达到国际平均水平。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专家分析宅基地流转或加快
对于公报中提出的“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多数专家认为未来农村宅基地的转让和流通会加快。
曹远征对中新网财经频道表示,预计是农村宅基地可以自由转让和流通。世元金行高级研究员肖磊认为,目前来看,城乡一体化是一个重点,这不仅牵扯到土地、户籍和财政问题,还牵扯到各阶层利益、收入分配、城镇化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发展和稳定。
张立群认为,三中全会公报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点很明确,比如城乡之间资源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这两点都强调城市和农村良性循环、相互促进关系的建立。资源平等交换和对农民的合理补偿,农村人口可以从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上获得合理的回报。
公报在另一处还指出,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则分析,土地制度可能会有重大变化,土地流转加快推进,同地同权。
而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11月13日报道,安徽省20个县、区将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以通过转让、出租等方式流转,用于工业、商业、旅游和农民住宅小区建设,未来还将建设统一的城乡土地交易市场。
城镇化核心是社保和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
城乡二元结导致我国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差异较大。易鹏认为,公报中提到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城镇化体制就是对户籍制度改革的回应。“户籍是名,公共服务均等化才是实”。
“户籍的背后就是公共服务的不均等。”曹远征解析,真正的城镇化就是农民工市民化,城乡一体化就不存在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的差异,人口可以自由流动,城镇化更核心的是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社会、全国民,社保和教育资源等做到国民均等化。
他认为,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比城镇化更高一筹,公共服务全国统筹,延伸到农村,完全不存在城乡差别了,农民的保障水平跟城市一样,或者提高农民的社保水平,逐步缩小差距。
张立群分析,政府需要提供更好的基本公共服务,包括就业、各种产品和技术等等,一方面对于进城农民工,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和劳动用工的加强,进一步改善他们的待遇和福利;另一方面基本公共服务要加快向农村人口转移。
“社保体系应考虑可持续性和公平性。”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13日做客中新网视频访谈时强调,公平性并不是一刀切,而是大致均等化,但只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民,都应该享受到全国最低标准的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