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进民退”的本质并不是国有企业数量的问题,而是政府自己掌握的国民财富越来越大,统御整个经济的能力在增强的问题。
一方面,国有企业的资本在迅速扩张——甚至包括通过国有大企业上市的方式来大规模地扩张国有控股公司的资本总值。建筑装饰行业的龙头企业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金螳螂)的成功上市,令整个建筑装饰行业欢欣鼓舞,但其 IPO 募集资金仅为 3.072 亿元。迄今为止,通过艰辛努力,整个建筑装饰行业有 9 家民营企业(金螳螂、亚厦股份、广田股份、洪涛股份、瑞和股份、嘉寓股份、方大集团、江河创建、中航三鑫)成功登陆 A 股市场,但其 IPO 募集资金总额仅为 86.8368 亿元,还不及中国中冶一家企业IPO 募集的资金(189.7 亿元)。反观市场表现,金螳螂股票发行价 12.80 元 / 股,现在复权后将近 300 元 / 股,上市以来,累计派发现金红利 4.75 亿元、现金红股 2.66 亿元、资本公积转增股本 7.68 亿元,投资者获得了丰厚回报;中国中冶自 2009 年以每股 5.42 元 A股上市后,仅于 2011 年实施了每股 4 分钱的分红方案,其股价一路下跌,长期在 2 元以下,令投资者损失惨重。
另一方面,政府的税收和其他财政收入在迅猛增加,政府掌控的财力在大规模地增加。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在 1995 年至 2010 年间,政府预算内财政税收(不包括预算外的土地收入和国有企业利润等)翻了 9.2 倍,而同期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2.3 倍,农村人口的人均纯收入增长仅 1.8 倍。2011 年度预算内财政税收达到 10.3 万亿元,相当于 4.71亿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或 15 亿农村人口的可支配收入总和。如果把政府掌控的所有企业股份、资产和土地包括在内,政府拥有社会财富的 60%-70%。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整个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一直在走下坡路。特别是 2012 年以来,国有企业的利润持续下滑,且尚无止跌回稳迹象。上市公司 2012 年年报,充分暴露了国有企业在经营上的糟糕状况。
2012 年上市公司巨亏榜前十名被央企、国企包干。数据显示,中国远洋继 2011 年净亏 104 亿元后,2012 年再度亏损 95 亿元,蝉联亏损冠军。紧随其后的是中国铝业、中国中冶、ST 鞍钢、马钢股份、山东钢铁、安阳钢铁、ST 锌业、华菱钢铁。在 88 家 ST 公司中,有 20 家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在这 20 家公司中,央企上市公司居然有 13 家,所占比高达65%。此外,从年报可见,2012 年,10 家央企亏损竟然高达 500 亿元。
国营企业虽然普遍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但薪酬福利却远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有统计数据表明,垄断行业以占全国 8% 的员工拿取了占 50% 的工资。然而,这些名义上的属于“全民所有”的国企,自 1996 年至 2007 年,11 年间,没向国家上交过一分钱的利润,更不曾给老百姓(股东)派发过一分钱的红利。2008 年之后,国企虽然开始上交利润,但仅为其利润的 5%,并且还以种种莫名其妙的理由返还。
近年来,国有垄断愈发强势,人为设障市场准入,限制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中国企业经营的 80 个行业中,允许国内民营企业进入的仅约 40 个。而与此同时,中国民营企业还必须“带着镣铐与强大的外资共舞”。众所周知,在华外资企业不仅拥有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至今仍享受某些“超国民待遇”。民企蚂蚁与外企大象同台竞技,其结果不言而喻。斗不过国企,玩不过外资,这是现行体制对民营企业的摧残。由于经济政策的不公,以及国有企业对于各种资源的多吃多占,使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日趋狭小,不得不依附于政府与国企及其衍生出的寻租市场机会而生存。
“行贿”是民企的“原罪”之一,不行贿难以做大,行贿之后度日如年。前一段时间,某上司公司老板被纪检部门带走“协助调查”,在资本市场和建筑装饰行业闹得沸沸扬扬,引发多种版本的揣测,其版本之一就是“涉嫌行贿”。反腐的目标本来是官员,但往往是一个官员落马连带一批民营企业家倒霉。“涉嫌行贿”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时时悬在民营企业家们的头上。
融资“找钱”是民营企业的又一噩梦,尽管有若干政策扶持,但是越来越开明的政策往往像玻璃门一样,让民营企业看得到却很难进得去。无论是银行贷款还是风险投资,都让民营企业热切的眼神在无限期望中渐渐黯淡下来。于是,一些中小民企只好无奈地转向民间高息借贷,赶上了好时机,企业经营倒还能还本付息。一旦市场环境有变,往往就还不上欠款,情节轻者,如跑路老板被“请回”;稍为严重一些的,被视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狠狠地挨板子;最为极端的,则可能演变成“集资诈骗”,弄得人亡家破。客观地说,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保证国民经济良性运转、承载就业的坚实基础,已经扮演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角色。据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截至 2012 年,中国民营企业已达 5651 万户,承载着 2/3 以上的就业人口,GDP 总量占到全国一半以上,提供着约 90% 以上的衣、食、用等生活必需品,不仅保障着市场的丰富供应,也保障着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循环。
民营企业已到了非松绑不可的地步。政府必须为民营企业开放更多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