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人口抚养比一升一降,生之者众,食之者寡,我们得到了人口红利。
但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报告认为,从 2010 年至 2020 年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 2900 多万人;与此同时,人口抚养比相应上升。生之者寡,食之者众,中国的人口红利将趋于消失。
还有一个概念,叫作“刘易斯拐点”。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早期工业化的进程中,可以从农村吸收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廉价劳动力可以使企业迅速地积累资本,因为劳动力成本低,企业的利润就比较高,利润积累转变成资本,完成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等到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工商业的转移基本完成以后,形势就会发生根本的改变。乡村廉价劳动力供应接近枯竭,“刘易斯拐点”就到来了。此后,工业、商业、城镇经济要发展,就要在城镇地区招收工人,就不得不提供更为优厚的薪酬和福利。
2013 年 1 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 年我国 15-59 岁劳动年龄人口在相 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 2011 年减少 345 万人。这意味着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拐点已经出现,“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从今以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将呈现趋势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上升。
对于国家而言,通过制度改革,系统性提高劳动力的潜在增长率,是应对人口红利消失的有效办法。
比如,今后劳动力数量虽然减少了,但劳动参与率可以提高。1.6 亿进城农民工没有城市户口,从而没有均等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他们通常 40 岁左右就退休回乡了。如果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民工就能干到 60 岁。这样一来,劳动参与率增加了,潜在增长率也能因此提高。
又如,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无效率的“僵尸企业”淘汰退出,有效率的企业能得到更多资源发展壮大,导致整体经济的生产率提高。美国的研究表明,这种“创造性破坏”所带来的生产率进步,约占全部生产率进步的 30%-50%。如果能通过改革打破垄断、扶持中小企业,让企业平等竞争、优胜劣汰,也可以提高潜在增长率。
对于企业而言,面对人口红利的消失,最有效的策略,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减少劳动力的使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