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家居行业的深入发展,不少地区形成了以一种家居建材为主的产业经济,并由此而集聚了一大批与之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形成了产业发展的链条和自有的产业生态系统。本文记者深入到产业基地的一线,结合当前经济形势,从媒体角度出发,对基地发展的变迁和企业的发展历程做全方位的报道。
本文从产业发展角度审视佛山陶瓷,走访佛山辖区内的两大专业镇(南庄、石湾),采访企业和行业人士,探讨佛山陶瓷变迁过程当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境,展望其发展方向。
缘起——
故事还得从季华路说起,原因有二。主观上,本文记者每次走访佛山陶瓷产业基地,季华路是必经之路,这几年来来往往不少于百次,因此生了感情。客观上,东西走向的季华路,连接石湾与南庄两大陶瓷重镇,是佛山中心城区的交通大动脉。它直连佛山“一环”,也是从广州进入佛山中心的一条关键纽带。
七月流火,车水马龙。记者从广州赶往南庄,途径石湾镇季华三路,亦即石湾公园附近,远远就瞅见了在建的国际陶瓷城。在数十米高的脚手架上面,悬了一道红色横幅,以金黄字体写道:“南风古灶,中国陶瓷的魂;石湾,中国建陶的根(石湾街道办宣传语)!”这是一道不平凡的横幅。在夏日的阳光下,但见它隐隐约约散发出光芒,让人印象深刻。
“石湾——中国建陶的根!”
要提及南庄的建陶产业,就不得不先提及与其一水之隔的石湾。石湾国有陶瓷企业的技术扩散,在南庄建陶产业的发展初期扮演了关键性的作用。
石湾位于佛山市禅城区西南位置,东平河以北为石湾街道办事处,南岸即为南庄。在以往,石湾地区有近百个大小山岗,大多蕴含着丰富的岗沙、陶泥,且质地优良,为石湾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
自秦汉以降,石湾就已经开始大量生产陶瓷,并逐渐发展成为南方的陶瓷重镇。至宋代,石湾陶器随着对外贸易的兴旺开始大量出口,远销中南半岛、东南亚、阿拉伯等地区;明清期间,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各处民窑慢慢集中起来,出现了“五排置顶的窑炉火眼,通长约40米”的南风灶。自此,石湾陶瓷业进入鼎盛时期,成为了集“日用陶瓷、美术陶瓷、建筑陶瓷、手工业陶瓷及丧葬陶瓷”生产于一体的综合性陶瓷生产基地。
南风古灶——中国陶瓷的魂
万头攒动,市声如虹,熙来攘往,络绎不绝。产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带动了近代石湾商业的繁荣,近万家商贾店铺云聚于此。新中国成立后,石湾陶瓷业于1956-1957年开始逐渐从日用陶瓷转向工业陶瓷。行业内出现了少量的机械设备,初步改变了完全依靠手工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状况。
真正的拐点是在上世纪80年代。其时,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居民的购买力不断上升。建筑陶瓷作为一种新兴的装饰材料广受欢迎,市场需求逐年递增。石湾的佛陶集团抓住这个有利时机,远赴欧洲等地“取经”,从意大利全线引进了彩釉砖自动生产线,从德国引进了卫生洁具生产线,从日本引进了釉面马赛克生产线、琉璃瓦生产线、玻璃瓦生产线以及厚胎瓷生产线,使过去以生产日用陶瓷、美术陶瓷为主的广东佛陶集团,一跃成为了全国最大的以生产建筑卫生陶瓷为主的国有大型企业,实现了产品结构的根本转变,形成了一条原料加工、生产制造、销售物流完整的产业链。
十余年后,佛陶集团的技术引进这一点点火星,撩起了中国建陶业的制造大火,不仅在产品的国际市场上成为了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强劲对手,建陶装备工业的技术水平也基本与国际比肩。
石湾瓦,甲天下。经过市场经济的千番淬炼,佛山陶瓷终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重新扬帆起航,名扬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