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不碰“新36条”
在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看来,由于企业规模比较小,各企业联合组建瓯联控股集团,受到了政府引导和鼓励,“社会氛围、监管程度与中瑞财团那时不一样。”
2004年6月,温州首家民营财团——中瑞财团控股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营运。9家企业抱团,声称撬动资本上百亿元,以金融为核心,以资本为纽带,以实业为基础,这是中瑞宣扬的核心理念。
时隔一天,另一家温州大型民营财团——中驰财团投资有限公司在乐清柳市诞生。7家企业抱成团,号称近30亿元的可运作资金,将投向那些“潜力股”:公共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现代物流、借壳上市、风险投资。
温州大学商学院常务副院长张一力教授认为,从计划或启动项目看,瓯联控股集团在产业领域 “并没有实质性突破”,继续回到温州人擅长的专业市场和房地产领域等传统项目,尤其是在金融资本方面,中瑞、中驰两大财团提法都要比瓯联超前。
“可能因为‘新36条’还不具备有效操作。”张一力说,温州民资对“新36条”开放领域关注已久,但为何不见民企投资这些领域,主要是进入门槛比较高,以及现实存在 “玻璃门”、“弹簧门”等,“民企要么进不去,要么进去了担心被吃掉。”
因上市未能入股瓯联控股集团的森马集团董事长邱光和说,按原先定位,中瑞财团涉及跨资本行业运作,而瓯联控股集团项目则比较传统,“没有进入‘新36条’开发领域,主要是条件不成熟,或者企业自身实力还不够。”
瓯联控股集团董事长姜忠义说,今后瓯联一定会进入“新36条”开放领域。但当问及目前他们关注哪些领域时,姜忠义回答则是教育行业、基础设施,因为这两个领域是集团股东比较熟悉的,且已在顺利操作的。
事实上,6年来,中瑞、中驰两大财团就在争议中度过。据了解,中驰财团已经解散,挂在柳市新世纪花园门口的牌子早就摘下。相比之下,中瑞财团要好一些,开发了“曼哈顿”房产项目,并把触角伸向PE投资。
周德文说,温州老板一向有“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习气。如何改变这种落后观念,承接“新36条”开放领域项目,将考验温州财团管理层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