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红色预警
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是气象部门通过气象监测在暴雨到来之前做出的预警信号,提示百姓躲避暴雨,工商企业尽量减少暴雨带来的损失,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是暴雨预警信号中的第四级别,也是最严重的级别。
2016年7月19日,邯郸气象局陆续发布多地区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市区北环雨量站降水量已超过90mm,预计降水仍将持续,市区部分地区雨量可达100mm以上,请大家注意防范!
“内涝去哪儿”?应建立梯级蓄滞排水系统
“无可否认,我国原有的城市管网建设的确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把板子都打在城市排水系统上,这并不恰当。”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城镇水务与工程研究分院资源研究所所长王家卓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管网只是一个输送的过程,更关键的是城市对雨水的存蓄空间没了,这才应当是第一位的原因!”
王家卓介绍,近些年在我国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城市建设密度高,硬化面积大,在建设过程中还把原有的坑塘、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资源都侵占、填埋和破坏了,下雨后水就面临着“无处可去”的尴尬,这无形中加大了城市内涝的风险。
“的确,在目前城市的建设发展过程中,不少自然水体、湖泊等的被占用,使得城市的环境调适能力变差了。”对此,华中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洪亮平教授也表示认同。
与此同时,我国目前对洪泛区的管理并不严格,设计标准较高的蓄滞洪区在一些城市悄然变身为建设用地,防洪排涝的功能尽失;此外,我国的居民小区缺乏蓄滞雨水的空间设计,这也让从源头上控制雨水打了折扣。
“此次武汉发生严重的城市内涝,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建设过程中填湖建楼造成城市内部承载空间饱和,另一方面,外江水位高导致的水无处可排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长江和武汉的一些湖泊原本是武汉城市排水过程中最大的受纳水体,但由于上游的持续降雨,长江从6月30日水位持续上涨达到历史高点,同时也造成湖泊水位偏高,对城市排水系统造成了严重的顶托。洪水与内涝的叠加,加大了灾害。
“由此看来,即便是提高了排水管网的建设水平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涝问题。”王家卓说,“要科学解决城市内涝,从源头上要减量,中间加大管网的输送能力,末端还得有地方承载。理想状态下,应当有一个梯级的蓄滞排水系统,有先有后有错峰,这样才不会把水一下都排到受纳水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