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国家以来,税收便是联结政府与国民的重要经济纽带。时至今日,税收改革是庙堂与江湖共同关注的重大经济、社会议题。自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方案,到2016年3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5月1日起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全部纳入营改增试点,“营改增”这一事关万亿的重大变革,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领域的焦点话题。
近日,封面传媒旗下封面智库专访北京联办财经研究院院长、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就“营改增”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封面智库:有数据显示,我国的民间投资增速自去年以来一路下滑,目前已到达3.9%的历史低位。有分析认为,这种趋势与税收“营改增”紧密相关,系因“营改增”改变了地方政府与民企通过税收返还“注水GDP”游戏规则,而使真实投资能力浮出水面。
许善达:这种看法跟我想的正好不一致。“营改增”对于投资的影响不在这个方面。
我认为投资下降,恰恰是“营改增”没到位以前的暂时情况。对于一位民资企业家来说,如果你在“营改增”之前投了资,很多投资内容是不能抵扣税款的。比如你要盖一个厂房,要是在5月1日前先投资了,开得是营业税发票,不能抵扣税款;不动产也是,你要是买一个楼,那么现在可以开增值税发票抵扣税款,如果你要是5月1日以前买的,那可没有一分钱可以抵扣。所以从投资角度来讲,“营改增”实际上是鼓励投资的,因为它降低了投资的成本。
建筑业“营改增”2013年的时候就说要改,我知道一些企业家,有项目,也有钱投,但不投,要等“营改增”改好了,可以抵扣了再投。国务院都说了要改,那着什么急啊。这笔能够抵扣的税款,要想在盈利里头赚回来,那可不容易了。
所以我认为,“营改增”之前,投资规模下降,特别是民间投资下降,是正常的,改了以后,我认为会有一定的增长。民营企业家他想投资的话,他一定要等到你改了以后再投,就因为能抵扣税款和不能抵扣税款的差别特别大。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营改增”后,地方收入的规模还是有保证的,原来营业税是地方的,现在增值税中央与地方五五分成,地方的钱并不比过去少,还有保基数等一系列的规定做保障。当然地方的权力少了,因为要等着中央分,可能会不习惯。
消费税将成为地方补充财源
封面智库:“营改增”后,地方政府的税收“被动”,这会不会使地方政府在扩大收入上采取一些新的尝试?比如增加收费?
许善达:地方政府肯定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采取各种措施。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今年的四、五月份,地方政府查补的应收未收的营业税,四月份同比增长60%多,五月份增长70%多。因为再不收,以后就收不上来了,所以地方政府积极地赶紧去收。
现在积极收也不是坏事,只要依法,别收过头税。当然,如果以前管理严,每个月的营业税都足额征收,也就不会出现这个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