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 要闻 > 快讯 > 正文
中国建筑业协会会长王铁宏:建筑产业现代化有关内涵的研究与思考
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王铁宏  时间:2016-06-03 09:45:51   [报告错误]  [收藏]  [打印]
  核心提示:建筑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责任重大,必须加快转型发展,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

    二、信息化

    ● BIM技术是建筑产业信息化的重要抓手

    有专家指出,大数据技术会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我们姑且听之。但大数据技术对建筑产业的深刻广泛影响已悄然而至,那就是BIM技术,覆盖勘察、设计、施工、运维等过程,主要包括三维设计可视、专业协同、三维分析模拟、工程成本预测、绿色建筑等应用。BIM技术中关于冲突检测、绿色建筑、成本与进度管理、安全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运营维护等关键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开始产生促进建筑业技术升级、降低材料和能耗、提升信息化水平、促进工厂化装配式建筑发展、促进建筑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的效果。当然,BIM技术仅仅是建筑产业信息化的抓手之一。关于互联网技术在建筑产业中的应用,有些在BIM技术中体现了,有些还在摸索。

    ● 推广BIM技术要突出解决两个问题

    BIM技术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房屋和市政基础设施建筑市场一直沿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分割模式(成为最后的堡垒),即设计、施工和监理分别对应业主,形不成优化设计、缩短工期、节省投资的总承包体,客观上限制了其优化和创新动因,没有形成“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交钥匙”的真正总包方。对BIM技术推广带来的问题:一是BIM优化的效益无法获取,只有成本,没有收益。二是设计、施工两张皮,各自BIM技术难以贯通。另一方面,是发展不平衡。确有许多BIM技术应用的成功范例,甚至在国际上都处于领先地位,但大多数设计、施工单位由于前述原因还处于“要我搞”、“应景式”阶段。以上两方面问题都是市场体制造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模式。相信随着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EPC)的快速推广会有根本性改观。建议加快推进房屋和市政基础设施建筑市场模式的深化改革,积极推广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引导地方政府投资方式在PPP模式下与EPC模式的有效结合。研究现阶段推广应用BIM技术的鼓励支持政策,包括资金奖励、成本抵扣等政策。

    三、标准化

    ● 建筑产业标准化已有成效

    我国建筑产业标准化工作自始至终都有全局性和战略性考虑,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以房屋建筑为重点的标准化工作更是成绩斐然,具有全面覆盖、全寿命周期(建设、使用)、全新技术领域、全体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协会标准、企业标准)等四个方面特点。其中抗震标准经受了“5·12”汶川大地震的全面检验,节能标准对国家节能减排战略贡献突出,应充分肯定。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据民政部门统计,在各类倒塌的房屋中,仅有一成多为城镇房屋。以东方汽轮机厂所在地汉旺镇为例,实际地震烈度近10度,大大超过其6度设防标准。事实表明,凡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执行89版抗震标准后新建和加固的房屋,基本上未倒塌,确保大震时人的生命安全,实现了“大震不倒(实际烈度超过设防烈度)、中震可修(实际烈度等于设防烈度)、小震不坏(实际烈度小于设防烈度)”的设计要求。灾后恢复重建,做到了城乡统筹,指导农民自建房屋全面执行抗震标准,这是一次巨大进步。再以成都市为例,其设防烈度7度,实际发生也是7度,即中震,但成都却安然无恙,房屋很少出现开裂损坏,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新建和加固的房屋基本上处于“中震不坏、不用修”的状态。

    我国自2005年开始全面推行建筑节能标准,2007年实现了“三个全覆盖”,即地区全覆盖(三北地区、冬冷夏热地区、冬暖夏热地区)、类型全覆盖(住宅建筑、公共建筑)、过程全覆盖(设计、施工、验收),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经过近10年的努力,我国现在每年新建建筑节能近1亿吨标煤,减排近3亿吨二氧化碳。在国家三大节能战略中,建筑节能成效最为突出,其中标准的作用非常显着。同时,我国还基本上实现了绿色建筑标准,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境保护,并延伸至绿色施工标准,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

    ● 建筑产业标准化还要解决两个方面问题

    一是标准体系中国标与行标职责划分不清及对技术创新的影响问题。国标本应是性能标准,应更加原则,不排斥任何技术手段来实现建筑安全和功能要求。实际上,许多国标的条款有越来越细的倾向。一方面使国标与行标的职责划分很难厘清,势必出现一些标准之间的条款矛盾。另一方面,一些缺乏严格科学依据的条款可能会阻碍技术创新。如工厂化装配式建筑,无论是PC装配式还是钢结构装配式,仅仅是技术手段,完全可以和现浇体系一样保证房屋的抗震、抗风、消防等要求。首先不能排斥,其次是充分论证。常听到业内有些人士抱怨说工厂化装配式没有标准,设计、验收常常受阻。这背后,客观上还有一些设计人员确实不会,主观上还有一些设计单位等没有动因承担创新的风险,加上确有一些标准条款或明或暗的限制,根源就在于此。其实,经过10多年的推广,有那么多的工厂化装配式建筑的成功示范,仅中建总公司已建或在建的工厂化装配式建筑就达到140项,约1300万平方米,已充分证实都能做到符合标准。建议一方面要梳理国标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和完善工厂化装配式建筑的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工作。

    二是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中反映出来的标准国际化问题。建筑业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我国标准国际化的问题。由于我国的标准自成体系,对于已接受欧美标准体系的国家如何准确地翻译我国标准并让对方充分理解、认同双方标准的核心内涵是相通的,是关键。约瑟夫·奈说,在信息时代,真正的赢家是那些会讲故事的国家和组织,美国政府及其企业在这方面一直做得很好。现在就需要把我国的标准用国际化的语言讲好故事。据了解,某东南亚国家和某中亚国家尚未接受欧美国家标准体系,愿意借鉴我国标准来建设项目,而我们连个拿得出手的英文版都没有,往往要靠“走出去”企业自行解决,成为制约“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短板。建议要加快做好我国标准与欧美体系(重点就是英美德法和欧盟标准)的全面对照对接工作和标准的专业翻译工作,要将其作为国家层面的战略性工作来抓好。


关键词: 建筑产业 内涵 思考 研究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李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装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 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