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贷占房地产销售总额的比重增加,也意味着个人房贷的杠杆正在增加。同时,今年一二线城市房价快速上涨,也能在今年房贷放量里面找到一些因素。
“实际上,房贷与房价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有了房价的预期,大家因为去买房子多借房贷,让这个预期成为现实,推动房价的上涨。”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对《第一财经日报》分析称,房价的上涨反过来也会推动银行房贷的增长。
“现在还是做房贷的多,相对而言这是目前银行更安全的投放方向。”文章开头提及的地方支行信贷负责人称,预计下半年还是会在房贷上面“做文章”。
事实上,在今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上市银行纷纷表态下半年继续支持房贷。
除此之外,房贷利率不断走低也是房贷快速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
融360数据统计显示, 8月全国首套房平均利率为4.44%,首次止跌,同比去年8月的5.16%下降0.72个百分点。在其监测的35个城市中,平均利率最低的为天津的4.11%,最高为乌鲁木齐的4.95%。
而在房贷与房价“齐涨”的狂欢中,对未来潜在风险的关注尤为重要。
如果房价出现大幅波动,对于按揭贷款而言,一个重要的风险指标是购房者的个人收入或者个人现金流。
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姜超在其报告中表示,中国居民负债率疾速上行,或被低估。房贷的大幅上升,直接推升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疾速上行。当人口红利消退、人口抚养比见底后,将迎来居民杠杆率见顶。而中国人口抚养比已在2011年见底,这意味着中国居民杠杆率将在未来几年见顶。
此外,目前中国居民房贷收入比0.46,已超过日本房产泡沫时期的水平,若按现有速度扩张,则将在5年内达到美国次贷危机前的历史高点。从新增房贷/新增地产销售看,美国2007年时的峰值为52.6%。而中国2015年新增房贷销售比升至35%,2016年上半年更是创历史新高至42%,已接近美国金融危机期间峰值水平。
这些数据的国际横向比较,也为中国个人房贷作出了风险警示。
探:22年土地财政的功与过
1994年,分税制开始推行,缺钱的地方政府有了卖地冲动。而此时,中央要求政府要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地方政府逐渐成为唯一卖家。两者因素相叠加,一个既想卖地,又能卖地的唯一实体出现了,土地+财政这才算是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土地财政”在随后的20年时间里野蛮生长。按照《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的计算,从1999年至2015年,这十七年是中国历史上土地资产化最为迅猛的时期,全国土地出让收入总额约27.29万亿元,年均1.6万亿元。
2003年,我国土地出让总收入5421.31亿元,当年地方财政收入为9850亿元,占比首次突破五成达到55%;2010年,我国土地出让总收入为29110亿元,当年地方财政总收入为40613亿元,占比高达71.68%。
而在土地纯收益方面,记者在查阅大量资料后统计出,自2003年的1799.1 亿元到2014年的8988亿元, 这12年间地方政府获得的土地出让纯收益约为70433亿元,平均每年5869亿元。
而从2003年到2014年,这期间的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总收入约为23.55万亿元,总体来看,这12年间土地出让纯收益占到总收入的29.9%。
这个比例与此前学界的一些估测有些差距,后者一般认为在扣除掉征地拆迁等费用后,土地出让的纯收益大约在四成。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土资源部专家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一般地方政府设定的底价会比成本价高出25%左右,换言之,只要该地块能够最终出让,即便是以底价成交,也相当于会有超过25%的纯收益。
土地财政之所以为社会所诟病,主要原因是地方土地出让纯收益的多寡,除了会影响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的能力,也会直接影响民生领域工作,因此地方政府必须经营好土地出让这一环节,客观上推高了土地价格。
最新国土部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全国土地出让面积9.15万公顷,同比增长0.1%。土地出让合同价款1.32万亿元,同比增长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