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化安置中的猫腻
2015年,国内保障房迎来了一波春天—住建部副部长齐骥在国务院例行会曾透露,保障房整体局面已从整体短缺过渡到多数地方相对平衡,实物保障和货币保障到了可以并行的阶段。
保障房与商品房之间,正架构起融合的呼啸轨道。一个明显的信号是,2015年起,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在保障房建设方面展开多种市场化运作探索。
福州版商品房回购、北京版合作型保障房以及沪版土地置换获得保障房资金等,各城市都试图在保障房建设与投资模式的试水中摸索出可行性更强的操作模式。
如回购商品房用作保障房,福州、四川、安徽等七省市已进行试点,他们不仅收购企业的一手商品房,还收购市民手中的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房。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今年,甘肃、福建、青海、河南等省份依旧采取打通商品房和保障房通道形式,回购为主。
货币化安置,也是广受好评的一款市场化手段。与往年不同的是,保障房开工建设指标没有写进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仅强调要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货币化安置手法在各地方政府响应者甚众,力度也较大,货币化安置比例最低的也达到50%,如安徽等省份;最高的可以达到80%-100%,如河北、江西等省份。多个省市还对接受货币化安置的家庭给予额外的补贴,补贴力度甚至可高达住房价值的30%。
“从去年部分三四线城市去库存的手段中来看,货币安置化收效快,负面影响少。”克而瑞地产分析师谢杨春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一方面,这不像回购商品房做保障房那样容易寻租;另一方面,货币补贴更能带动购房需求。
多份审计报告,最终还是揪出了货币化安置当中的一些猫腻。国家审计署数据显示,2015年,348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存在货币化安置数据不实、未按计划实施、虚报抵顶任务完成量等问题,涉及住房22.94万套。
西安、泰安等地,将以实物建房形式安置的回迁房,作为完成货币化安置户数上报,分别涉及目标任务4.07万套和2820套,目前正在整改中。
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居工程住房的有效供给。国家审计署相关部门负责人称,这些问题的发生,既有部分棚户区改造难度大,在资金筹措、征地拆迁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难,以及棚改货币化安置与存量商品房的供需对接需要适应调整等客观因素,也有相关单位为应付考核片面理解国家政策等主观因素。审计机关揭示这些问题,就是推动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防止政策在执行中变形走样。
“在审计过程中,凡是没找到最终使用去向的钱,都应该算作违法经费,” 邹晓云感叹,“把所有这些问题暴露在阳光下,就好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