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 精英访谈 > 正文
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平:“国进民退”的说法没有依据,“国民共进”才是事实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时间:2018-01-09 10:16:48   [报告错误]  [收藏]  [打印]
  核心提示:宋志平:实际数据表明,民营企业发展得很快,民营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已经超过60%。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也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姚冬琴|北京报道

CaCu-fyqincv4179709.jpg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编辑:蒋莉莉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2期)

  “近几年来,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社会上,时而有人提‘国进民退’。近来,又有这样的说法传出,但实际数据表明,民营企业发展得很快,民营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已经超过60%。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也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日前,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志平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表示,“国进民退”的说法没有依据,“国民共进”才是事实。

  国企和民企就像太极图中的白鱼和黑鱼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国经济周刊》:最近有人认为,我国是不是出现了“国进民退”的现象,在您看来,这种担心有必要吗?

  宋志平:我认为,说“国进民退”没有理论上的依据,也没有实践基础,是一种比较偏颇的认识。这种说法会撕裂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关系,对整个经济发展不利,不应人为夸大矛盾。

  从理论上来说,现阶段,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应该说,改革开放40年,国有企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民营企业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的发展,有力支持了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都是我们国家经济的重要力量,是不可分割的,更不是对立的。

  在实践中,国有企业离不开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承担了大量国有企业的外包服务;民营企业也离不开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大量服务,如电力供应,大多来源于国有企业。

  实际上,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有高度的互补性,双方的合作是一种互利的经济合作方式。我们看到,在发展中,国有企业在学习民营企业的市场拼搏精神;民营企业也在学习国有企业的规范管理,同时还受益于国有企业的科技研发所带来的成果。以我所在的建材行业为例,全行业都在使用中国建材集团所研发的技术,比如新型干法水泥、浮法玻璃等行业领域。近年来,中国建材行业发展迅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建材集团作为行业的龙头,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持。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并不是互相排斥、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可以互相融合,通过交叉持股、混合所有制改革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好像太极图中的白鱼和黑鱼,这是中国人的智慧和能力。

  《中国经济周刊》:“国民共进”目前体现在哪些方面?

  宋志平:国有企业通过上市公众化,国有资本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少;民营家族企业最终也要上市公众化,最后殊途同归,都会成为上市的公众化公司,“国民共进”才是康庄大道。

  厉以宁先生曾写过,“国退民进”和“国进民退”的纷争定将成为过去。混合所有制的发展当然会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一定时间内,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民营企业将会三足鼎立,支撑着中国经济,但各自所占GDP的比例将会有所增减,这是正常的。民营企业同样要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建设的过程。

  目前,有关政府部门正在加大混改力度,三批混改试点加起来一共50家,重点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正在逐步有序推进。未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不应该划那么清晰的边界。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的企业该怎样聚集起来、怎样提高竞争力,共同参与国际竞争。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合作得也非常密切。有些民营企业,比较早地“走出去”,好比“探路人”,给国有企业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国有企业出海好比“航空母舰”,又带动了大量的民营企业“走出去”。

  未来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需要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精诚合作,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央企实力+民企活力=企业竞争力

  《中国经济周刊》:一直以来,有人认为国有企业的迅速发展来源于“垄断”“政策优惠”等,您对此怎么看?

  宋志平:社会上有一种想法,好像国有企业享尽了天时地利,实际上,国有企业成为市场主体之后,面临和民营企业同样的问题。比如,实体经济中传统的基础原材料行业,大多是国有企业在做,遇到的困难也更多。相比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并不是想象中的有多少得天独厚的条件。

  有人说银行贷款主要支持了国有企业。我想说,银行贷款主要看财务报表和信用。以前我在北新建材当厂长,那是纯粹的国有企业,但经营不好的时候,银行也不给提供贷款。所以,说银行贷款主要支持国有企业,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有些民营企业为什么贷款难,一是因为民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二是资本充裕度不够,能够提供的抵押物、信用不够;三是有些民营企业在初创的过程中,信誉、规范度上做得不够好。

  现在一些民营企业从银行不容易贷到款,但是从国有企业接到外包活,拿到了预付款。资金从银行流向国有企业,再通过国有企业流向民营企业。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可以说,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带动了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经济周刊》:有人认为近年来国有企业的并购重组,是一种“以大吃小”“国进民退”,您怎么看?

  宋志平:全球正在经历第六次兼并重组潮,中国各个产业也走到了这个时间节点。当前的兼并重组在很多领域发生,有在国有企业发起的,也有在民营企业发起的。这是市场经济的自然行为,和所有制没有关系。

  当前,国有企业的定义也已经发生了不少变化,不能再用二三十年前的国有企业概念来阐述今天国有企业的情况。一方面,国有企业在兼并重组,但同时也在通过上市公司增发,国有资本在企业里的份额发生了变化。虽然国有资本本身在增值,但是也引入了大量的非公资本,是“国民共进”的过程。

  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非常深刻,表面上看国有企业是国家拥有,但从国有企业的市场化程度来看,民营经济、社会资本、个人投资者都已经成为国有企业的一部分,都在享受国有企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中国建材在重组过程中,把水泥企业30%的股份留给了民营企业。在中国建材上市公司的总股本中,国有股本占43%,其他的57%都是非公资本。今天来看,行业重组已经改变了过去竞争的思路,是从行业的健康发展、行业的共同利益出发,并照顾到方方面面进行的联合和重组。用混合所有制的方式,实现了市场高度整合,减少了小散乱的局面,形成我国有充分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我曾经提出一个公式:央企实力+民营企业活力=企业竞争力。央企有规范的管理、规模优势、技术实力,民营企业有灵活性、激励机制、企业家精神,二者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可以形成企业强大的竞争力。

  《中国经济周刊》:有一种观点认为,国有企业应该从充分竞争领域全面退出,否则就是“与民争利”,您怎么看?

  宋志平:很多人也问过我,为什么国有企业还要在充分竞争领域存在?这是由我们国家经济需要强大的国有企业做支撑决定的,和历史传统、社会现实有关。

  我们强大的国有经济,一方面来自社会税收,另一方面也要靠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国有资本要做强做优做大,一方面要向国有经济的命脉流动,同时也要有盈利性的一面,在市场上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放眼全球,任何国家都有一定的国有经济。例如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就是代表新加坡政府在全球、在各领域投资并取得收益最大化。


关键词: 中国建材 宋志平 国民共进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李二庆]
免责声明:本站除了于正文特别标明中装新网原创稿件的内容,其他均来自于网友投稿或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全部或者部分文字、图片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所发布图片或文字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站工作人员予以解决。QQ:2853295619 手机:1352085890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