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子良在这些问题上的“小坚持”是因为他有一个“大理想”。
邱子良基本上是看着中国陶瓷行业发展起来的。“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陶瓷行业的新技术、新设备开始引进。那个时候所有进口的东西基本上是政府所为。政府买进来机器设备,分到各省份,由各省或各县市的书记去安装。但这些设备并不是那么符合实际。”
“在差不多同一个时间段,台湾的陶瓷行业已经发展得非常快。在鼎盛的1992、1993年,有将近300条瓷砖窑。大概在1990年左右的时候,台湾觉得大陆的市场非常庞大,台湾的生产商开始来大陆做考察、投资。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台湾货’在大陆都是非常响亮的。因为这一时期,几乎所有先进的技术、新鲜的花样、材质,都是从台湾引进过来的,第一台平板印刷机、带有花纹的瓷砖等等。我是1994年左右开始国内寻求机遇的。我来了之后,开始大量引进意大利技术。”
大板产品效果图
邱子良对国内陶瓷行业发展历程娓娓道来,他时刻关注整个行业的前进道路,并且注入自己的思考:“我们国家的英文名字是‘China’,就是‘瓷器’的意思,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但现在看到的仿古砖90%都是仿意大利仿欧洲的,我们自己的仿古砖在哪里?我们能不能生产出自己的产品?要生产出这样的产品我们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软件和硬件?需要作出什么样的努力?我们这一代人够不够?需要几代人努力我们才能站在世界行业的顶端?”
邱子良把自己的这份理想用了一个时下流行的话语来形容,叫做“梦之彼端”。“年轻时爱做梦,因为不知道天高地厚,总认为自己能够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现在依旧有梦想,是因为知道自己能够凭借努力搏一番力气,为内心深处的不甘添一番前行的动力。不谈是为了行业发展、社会进步,只论自己对于一生所学所做是否有个交代。”而这,正是一位时代之下的“大工匠”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