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
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联合创始人。他与妻子张欣在1995年共同创立的SOHO中国有限公司,是中国的甲级写字楼开发商。作为董事长,他在中国商业地产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北京的CBD,SOHO中国大胆引入了标志性的当代创新建筑,给城市留下了永久的印记。
“互联网的出现对于我们这个世界的改变,不是表面的改变,而是一个根本的改变。这个改变使设计,管理,经济,甚至政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看到互联网出现的这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的变化超过了过去上百年的变化,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在这样一个巨大变化的过程中,时代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但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我们大家谁也离不开谁了。各个行业之间紧紧连在一起,这是时代的特征:团结与合作。如果离开了团结与合作,任何一个行业将一事无成,任何一个人将一事无成。”这是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眼中当今的时代,那么,基于这个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又将给建筑行业带来怎样的改变?正是这些年的变化,新技术BIM(建筑信息模型)走进了建筑行业,使建筑从“低技”走向“高技”,从执迷于绘制二维图纸转型到三维新技术的全方位普及,可以说,这是对于二维技术的一次革命性逆袭,当然,一切新技术的应用,离不开开发商着力推动这一原发动力。
从7年到36个月
四年前,潘石屹根本就不知道BIM是什么东西,但是与其合作的建筑师扎哈·哈迪德的一个作品广州歌剧院却让他感触颇深。“广州歌剧院做了7年的时间,做到一半的时候,可以说,基本上做不下去了,按照我的理解,就像包包子一样,馅太大,皮太小,包不住了。最后他们解决的办法就是到德国请了一家公司,让他们先在电脑上模拟一下实际的情况,看看怎么做才能包得住,经过一系列的电脑上的实践最终解决了。后来我才知道,解决了他们难题的这个叫BIM系统,广州歌剧院终于建出来了,前前后后花了7年的时间。”潘石屹说,“我们要在北京东二环建银河SOHO,32万平方米,比广州歌剧院大32倍,也是由扎哈·哈迪德这个团队来给我们做设计。银河SOHO这个项目,其双曲面非常复杂,每一层都有不一样的形式,而且,我们要算账,时间不能拖得太长,计划用36个月的时间来把银河SOHO建成。因此,必须用BIM才能完成这个建设,没有BIM这个房子是不可能建起来的。在建房子之前,我们先在电脑上进行了建模,寻找碰撞和各种不合理的问题,通过BIM寻找到的碰撞和错误是4000个,这就使得在实际操作的时候会比较顺利。也因为我们采用了BIM,36个月的时间顺利完成工期。我们的工程成本给大家透露一下,只有每平方米6300元,好多双曲面的地方,每平方米3600元就做下来了。在这之前我们做直上直下的建筑,成本大概还要每平方米1万元左右。这正是BIM给我们带来的帮助。”
其实,曾几何时,中国的建筑业造成的错误和浪费有很多,那么,解决的办法是什么呢?只有通过BIM协同平台,把所有的东西都公开,这样的解决办法,从技术层面来说,应该没有太大的难度。但在潘石屹看来,预算应用上碰到的障碍最大。这个障碍怎么去克服,更多的还是靠每一个人在使用中把对于数字化过程中和网络化过程中碰到的困难解决掉。随后,在潘石屹与欧特克公司的接触上,他发现欧特克做什么事情都很规范,无论是BIM,还是工程协作平台都是这样,尽管某些技术的更新速度稍微慢了一点,但其支持的力量比较强。所以潘石屹坚信,只要公司能够坚持做BIM的协作平台,这对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和建筑行业都一定会带来革命性的转变。
全程协作平台的建立
对于潘石屹来说,针对BIM带给公司的改变,其内部正在逐步推进整个工程协作平台的建立,要让每一个人都能够使用上,不能够有任何的盲点,这才是真正的协同起来了。为了在全公司全面推行工程协作平台系统,潘石屹提出在工作协同平台上面工作的人就是SOHO中国的人,不在协作平台上工作的就不是SOHO中国的人,只有通过这样强有力的办法,才能把协同工作平台这种很好的工具更好地利用起来。
以外滩SOHO为例,现在可能只建到地上五层,可是工程应该怎么建,其所有的计划都已经安排好了。最重要的是成本控制,也就是花了多少钱,未来将要花多少钱,在系统平台上可以说是一目了然。潘石屹还强调,“我们现在大概成本降低了10%,预计最后成本在总的成本目标上降低5%到8%。”此外,外滩SOHO有220个数据节点,其都会通过互联网先传到云上,再通过云传到现场,这样便可以把每一天项目中的耗电量构成情况,每一天每个房间中温度的情况,还有室内PM2.5的情况,进行实时反馈。
通过实施的案例,不难看出,作为开发商,BIM的全生命周期推广的重任还是必须承担的,而且,其新技术的发展也正是由于开发商的不断推进。当然,BIM在中国的推动,大家好像觉得应该是由设计院来完成的,可实际上却不是,设计师们受教育的程度都比较高,可能对BIM的接受也会比较容易,但设计院没有动力,没有资金的投入,这就要开发商拿出动力来实施这个先进的技术。正像潘石屹说的那样,“我觉得设计院不是推动的主要力量,施工单位更不是推动的主要力量,BIM要真正应用的话,开发商才是主要的推动力,其对监理、设计、预算、工程、能源管理、物业管理,将是一个全过程的整合。”在中国推动BIM真正的原动力在什么地方,正是作为开发商能够带来成本大幅度的节约,工期得到控制和保证。开发商是真正BIM工程协作平台的主要动力,当然更需要各个专业的完美配合。
与此同时,潘石屹还认为,作为一个现代的公司,要想更好地推广新技术的先进性,必须要明确管理的理念是什么,采用什么样的工具。管理的理念,其公开是必要的。如果不愿意信息与各个部门协同起来,就会带来问题,就会耽误事情,一定要用公正和公开的指标去评价每一个人和每一个部门,这是背后的理念,这个理念之上,选择一个什么样的BIM,基于互联网的BIM、工程协作平台、Autodesk 360等等,并把这些理念共享起来。其实现在应用BIM系统展示的更多的大都是单体建筑,“我更关注的是如何把单体建筑物推行到城市区域,最终结合先进的理念和工具实现数字化城市的理想,特别是与现在推行的城镇化建设的进程相对接的一系列的问题。”潘石屹如是说。
基于信任的云合作
SOHO中国使用BIM也有三年半的时间了,BIM帮他们解决了大量设计方面的问题。但目前潘石屹仍然认为有阻力,最大的阻力还是在培训上,因为部门协作平台涉及的人非常多,所以让大家学会使用还是最重要的。诚然,由此涉及的合作问题,潘石屹觉得,“我们希望合作不是一个简单的用户与销售软件的关系。我希望是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可以通过资源和项目,与全中国大多数的设计单位和房地产开发商在云平台上进行共享,尤其是利用像Autodesk 360这样的软件,其实这个也是现在我们工程施工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
未来,SOHO中国在招标的时候,对于建筑师和建筑师的团队有没有硬性的要求,是否必须使用BIM平台?对此,潘石屹说:“这不光是我们对设计院的要求,对监理单位、总包单位、幕墙供应商、机电总包单位等也都会有这样的要求。的确,一开始用的时候阻力非常大,但是经过两年时间的实践,现在都离不开了。我想再过几年,整个建筑行业可能都会把BIM协作平台的应用作为一个条款写到合同里面去。”
但是,基于云平台上BIM的使用,其协同和共享是否安全?这个问题,致力于推行云技术的欧特克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亚太及新兴市场总裁魏柏德也给出了自己观点,“Autodesk 360平台是在美国推行和试行的,发现运行比较稳定以后,我们才开始到中国推行。对于我们来说,本地化并不是很难的事,只是需要一点时间而已,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更重要的就是生态系统的建设,同时,需要的相关信息也都能够得到实施。”针对于这样的观点,潘石屹也有着自己的回应,“采用这种精细化的管理,从成本的降低方面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社会影响,尤其是安全性,先把错误在电脑上查找出来,这对整个使用过程的安全和建筑的安全都是非常有好处的。云技术是一个未来的技术,它的安全性我们现在没有办法预估。但这个时代谁也离不开谁,所以要建立一个信任关系,建立一个法律关系,才能让我们建的每一栋房子的质量都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