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 > 精英访谈 > 内容页

织补城市——专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张杰教授

来源:中国建筑报 作者:程思远 时间:2012-07-17 11:53:00 [报告错误]  [收藏]  [打印]

核心提示:城市的历史正是人的历史,新城区不断改变着城市的天际轮廓和物理轨迹,我们是否应该回顾那些业已建成的旧城区,审视它们是否真的适合于人的居住?张杰先生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他在2000年后多次著文,探讨城市片断化、肌理与文脉破坏的问题,并在论文和具体操作中引入“织补城市”(weaving the city)的概念和方法。

   

北京中轴线申遗已启动

    城市的历史正是人的历史,新城区不断改变着城市的天际轮廓和物理轨迹,我们是否应该回顾那些业已建成的旧城区,审视它们是否真的适合于人的居住?张杰先生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他在2000年后多次著文,探讨城市片断化、肌理与文脉破坏的问题,并在论文和具体操作中引入“织补城市”(weaving the city)的概念和方法。织补城市的理论来自文脉主义,旨在解决“拼贴”城市的空间问题。最初,织补理念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平衡了常规的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大尺度规划粗放模式,强调对历史、生活方式、居住区域和文化形态进行具微观意义的机理联系和整合,但在学术与实践的两重动态中逐渐发展为对城市的“织补”,在不同阶段使城市生态更具自生性和自我完善能力。

    织补“上”与“下”

    记者:“一哄而上”的全国城镇化发展方式被认为缺少策略,您曾经在文章中提出动态化小规模改造的主张,并引用2001年巴黎申请奥运会时提出的“织补城市”理论观点,这一理念是在哪些历史观的引导下提出的?

    张杰:长远城市规划对人本主义的个体和家庭生活都影响很大。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以每3年为一个周期计算,3岁之前是一个周期,从上幼儿园到念小学又是一个周期。人的生命周期每个阶段都非常短,如果某一阶段被打乱节奏就有可能影响下一个阶段,环环相扣就有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具体到一天之内,人之24小时的生活周期是不能被应付的,生活是不能被应付的。人的时间尺度、体能和精力有限,如果生命从24小时的日复一日疲于应付到生命周期层层转变,就会积累而生发社会问题。生活本来是延续的,在大规模改造中,从生活环境到社会环境,对城市重新建立体系而言,各方面的代价都非常大。时代的更新要尊重人的主体节奏,规划设计可以渐变但不能突破大规模跨度的范畴——在大拆大建中对人居造成不可逆性的复杂影响。

    以人为本的意义实在,其意涵很丰富。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置于城市中读解,可以引入“织补城市”的概念。织补城市谈的是现代城市与传统城市之间、现代城市内部动态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交通、经济和环保等方面都是现代城市兴起后被关注的问题,传统城区面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织补来进行应对与完善,但规模化改造带来的是多年积累的、适合于居住生活的节奏和网络的被打破。现代城市有很多缺陷,我们是关注于开发新区?还是关注如何完善织补漏缺?织补概念在目前的规划决策中的地位很低,因为其带来的GDP影响是非常微弱的。织补的对象无论新旧还是优劣,其都依托相对延续和稳定的过程。我们不能因为新城带来效益,就将财政和精力过度地投注于新城建设。而北京建成的成千上万平方米的新建筑,也是未来城市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免责声明:本站除了于正文特别标明中装新网原创稿件的内容,其他均来自于网友投稿或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全部或者部分文字、图片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所发布图片或文字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站工作人员予以解决。QQ:2853295616 手机:15801363651。
投稿|推荐|提问
热点推荐
最设计更多>>
最话题更多>>
设计企业档案更多>>

友情链接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