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 > 精英访谈 > 内容页

祝晓峰:山水“秀”中的当代观

来源:中华建筑报 时间:2012-07-10 13:57:43 [报告错误]  [收藏]  [打印]

核心提示:建筑来源于人对自然和生活最基本的感知。21世纪的建筑不仅要响应人的需求,更要积极担当人与环境之间的媒介。山水秀通过思想的进步和实践的积累,使建筑成为令人向往的生活体验,成为物质和精神的共同载体。

  个人简介:

  祝晓峰,哈佛大学建筑学硕士,深圳大学建筑学学士。2004年在上海创办山水秀建筑事务所。

  建筑来源于人对自然和生活最基本的感知。21世纪的建筑不仅要响应人的需求,更要积极担当人与环境之间的媒介。山水秀通过思想的进步和实践的积累,使建筑成为令人向往的生活体验,成为物质和精神的共同载体。

祝晓峰:山水“秀”中的当代观

  山水秀的建筑作品受到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参加的主要展览有:2006年荷兰建筑学研究院(NAI)中国当代建筑展,2007年和2009年深圳双年展,2008年伦敦维多利亚/阿尔波特博物馆(V&A)创意中国展、法国建筑与文化遗产博物馆中国当代建筑展、比利时建筑文化研究中心(CIVA)建筑乌托邦展、2008年~2010年东京建筑新潮流展、2009年北京不自然展、2010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等。近期作品包括:朱家角人文艺术馆、东来书店、连岛大沙湾海滨浴场、胜利街居委会、金陶村活动室、青松外苑、万科假日风景社区中心、晨兴广场写字楼、新虹桥快捷假日酒店、上海包玉刚中学、嘉定大裕艺术村等。

  当代建筑设计俨然成为国人明确民族热情的又一机会,观景的爱好如今有了新去处。但探索建筑本土化的尝试并不是在最近几年才开始的,其严肃性也并不会在媒体的簇拥和热捧中被消解。如同上世纪中叶的上海电影已经运用象征意象一样,中国的建筑本土化早在上世纪40年代已有创新,也有身份的转换和视角的挪移或者研究的变化。

  有今有古,有山有水

  中国画和中国传统园林景观一样,都注重移步易景间的美学体验,也体现了建筑营建中避让咬合的谋划思路。中国画不同于欧洲伴随科学和科技发展的绘画历史,而是关注绘画中反映出的主观意识里的空间美感,以多视点组织山水图景,影响卷轴画的传统。散点构图正是“观”的切入点。“我幼年喜画山水画,中国画中‘观’的概念可能正是我的乐趣所在。‘观’首先要视野广阔,将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关照到。和客观世界保持一点距离,以这样一种心态将建筑、自然和社会放在同等的环境中去观看,我相信这种观念和山水画创作之间有一定一致性,也是对建筑与人、自然、社会之间发生关系的写照。”祝晓峰将自己的工作室命名为山水秀,其意正在于此。“任何建筑设计都须落实在体验和建造中,而体验过程本身的一个个片段可以被抽离出来,这种片段的重叠可以被看做具体的经历。我的设计本身即是将具体的体验组织、串联起来,其方法和思路也类似于山水画的构思。”

  祝晓峰的“观”,不局限于在创作中寻找符号性的思维节点以组织创作,也兼而在当下提倡一种大视野的全局精神,并可看做对文化相对性的内在心理判断。“不管是自然场景还是社会场景,人们在其中的经历和点滴记忆,只有‘观’这种观念能够实现其抽象化——建筑师好像在宇宙看地球上发生的事情,能够看透建筑内部的变化。也许建筑师不能确认停留者在建筑中做什么,但可以揣摩他的行走路径,这就是一种设计。”微观上,祝晓峰感兴趣于园林中具体的移步易景之态,更具抽象意义的对建筑布局和建构的“观”贴合了他的专业背景,并也延伸为一种设计方法。“在对别人的体验想象中将路径按照我的角度组织在一起,再具体设计每一个局部。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方法,可能我对这种方法比较敏感。”

免责声明:本站除了于正文特别标明中装新网原创稿件的内容,其他均来自于网友投稿或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全部或者部分文字、图片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所发布图片或文字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站工作人员予以解决。QQ:2853295616 手机:15801363651。
投稿|推荐|提问
热点推荐
最设计更多>>
最话题更多>>
设计企业档案更多>>

友情链接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