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纽建筑的流线组织方式对医疗建筑的启发
来源:建筑技艺 时间:2015-08-18 09:29:07 [报告错误] [收藏] [打印]
4枢纽建筑的流线组织对医疗建筑的启发
4.1流线多层次——人车立体分流
有研究表明,在同一平面内即使很小的干扰也会造成主流线的拥堵。大多数医院的主入口都是人车混流的状态,相比之下,枢纽建筑利用立体交通来分层应对不同的流线主体,有效解决了不同流线的交叉问题。因此,建议医院的主要出入口采用人车立体分流的模式,提高机动车辆的通行能力(图4,5)。
图4
图5
可将医院的入院流线分为“平进”和“下进”两种模式。平进流线主要针对步行患者即人流,由平面层进入医院大厅(图6);下进流线主要针对自驾车的就医患者即车流,可通过地下一层的门厅转乘内部扶梯到达首层医院大厅(图7)。车行道结合地下车库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改善地面环境。此外,还可以通过车辆单向行驶的控制避免车流之间的交叉。笔者不建议设置高架层,因为枢纽建筑的送客车辆落客后会驾车离开,而医院建筑的送患者车辆通常会因患者就诊而在院内停车,因此需将此股流线纳入进入车库的机动车流线。
4.2设置多入口——扩大口部节点
影响机动车通行效率的因素除了人流的干扰,还有因落客造成的减速。既往的医疗建筑通常在首层大厅外设置落客点,造成集疏点数量少、单点集疏压力过大。由于入口大厅的面积是有限的,落客面的长度也是有限的,当有限的长度无法承载因落客减速而排队的机动车时,也会造成院区口部的拥堵(图8)。
互不交叉、短捷合理、明确清晰是流线设计的基本原则,在不能两全的情况下,简单明确的流线比复杂含混的捷径更有效。因此,在医院设计中建议在地下加设医疗主街,并将地下医疗街作为扩大的门厅,使医院门厅的接纳功能由点延长至线,患者可以从多处进入公共服务空间,有效增加落客排队长度,从而避免因落客减速而造成的拥堵(图9)。
4.3“零距离”换乘——公共交通站点与医院的无缝对接
患者就医的出行方式主要考虑距离、时间成本、便捷度、舒适度等因素,很多患者不选择乘坐地铁或公交,就是因为不够便捷和舒适。如果条件允许,在医院内部能够像客运建筑一样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零距离”换乘,将公交、地铁、出租、小汽车等交通形式整合起来,充分保障就医目的的实现,将会有效降低患者对机动车的依赖。
4.4 升级医疗主街的功能定位——新的交通模式提出的新要求
医疗主街是医院建筑中各医疗功能之间的联系通道,在既往的医疗建筑中医疗主街大多仅被赋予了交通通道的功能。传统的就诊流程是在门厅完成手续办理,再通过主街到达其他医疗功能区。然而,转换流线的应用使得患者可从主街的任何一点进入,这就要求主街不仅具有通道功能,还应具有综合服务功能。形成以换乘空间为核心的新模式后,将人性化综合服务纳入模式中。新模式的医疗主街应将咨询、手续办理、休闲服务、结果查询、宣教等功能融为一体,均布综合办理柜台,加强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患者可在其中任意柜台办理建卡、挂号收费、出入院手续、结果查询、咨询等业务,形成综合办理廊,也由此成为医院的扩大门厅(图10)。
人车立体分流和地下医疗街的应用需要患者在门厅和主街中通过垂直交通来完成空间和功能的转换。转换过程的连续性、畅通性是衡量流线组织是否合理的重要因素,因此主街中应合理设置垂直交通的数量和距离,保证患者的方便性。
5结论
大型综合医院规模庞大、功能复杂、空间丰富,如何构建高效、安全的“以人为本”的综合交通系统,建立科学的交通管理体系,为医院的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就医交通环境,是设计师需要不断思考的课题。
上一篇: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建设的五大关注问题
下一篇:新《规范》关于智能化,哪些不再统一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