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建筑 > 技术交流 > 正文

枢纽建筑的流线组织方式对医疗建筑的启发

来源:建筑技艺 作者:王蕾 时间:2015-08-18 09:29:07 [报告错误]  [收藏]  [打印]

核心提示:据笔者的观察与分析,医院建筑与枢纽建筑都属于交通流线复杂、交通流量大且集中的建筑类型,其交通模式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枢纽建筑的交通组织及通行能力却远大于医疗建筑。

  医疗建筑外部交通的规划是否合理、顺畅直接关系到就医患者的生命,然而这条“生命通道”却往往成为严重的交通堵点。医院门前拥堵的乱象不仅让就医患者烦心,也成为交通管理部门所头疼的一个大问题。

  据笔者的观察与分析,医院建筑与枢纽建筑都属于交通流线复杂、交通流量大且集中的建筑类型,其交通模式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枢纽建筑的交通组织及通行能力却远大于医疗建筑。本文通过分析医疗建筑门前交通拥堵的原因、枢纽建筑的流线模式和特点,并将两者的流线组织方式进行对比,试图探索合理组织医疗建筑外部交通流线的方法。

  1医疗建筑门前交通拥堵的原因

  (1)停车位配置严重不足

  医院配备的停车位无法满足当今停车泊位快速增长的需求,而医院周边也没有配建符合标准的公共停车场,停车供需矛盾严重是导致医院门前机动车拥堵的主要客观原因。

  (2) 主要出入口人车混行

  医院内部交通流线涉及人流、机动车流和货运车流。很多新建的大型医院通常可以做到为货运车流单独设置出入口,而医院的主要出入口往往是人车共用。且在院区内没有对人、车采取明确的限行措施,行人无序的行动轨迹降低了机动车的通行速度。

  (3)口部功能过于集中

  调查发现,医院门口拥堵主要集中在早上7~9点,前来就医的主要是门急诊患者。很多医院只能通过一个大门进入门诊大厅,各种流线需要通过一个交通节点进行集疏,造成单点集散压力过大。

  2枢纽建筑的流线模式及特点——以北京南站为例

  2.1 流线模式

  纵观近年国内成功的枢纽建筑,其共同点是重视立体功能及流线的开发整合,形成了地上、地面、地下综合开发的模式,避免流线的交叉,提高换乘效率,成为城市交通的心脏。北京南站作为一个立体化的大型综合交通换乘枢纽站,被誉为“亚洲第一站”。整体建筑主要由高架层、平面层、地下层构成。站内旅客的流线主要采用上进下出、平进下出、下进下出,通过式与等候式相结合的流线模式。

  (1)进站流线

  北京南站的进站流线主要有以下3种:1)流线一:乘坐出租车和小汽车的旅客可以通过高架桥至落客平台进入候车厅(图1);2)流线二:乘坐公交车的旅客由平面层的进站厅,转乘内部扶梯到达候车厅(图2);3)流线三:乘坐地铁或地下小汽车库的旅客可通过地下一层转乘内部扶梯到达候车厅(图3)。

图123.jpg

进站流线

  (2)出站流线

  北京南站的出站流线主要设在地下一层,到站旅客可以在本层选择不同的交通方式离开(图3)。

  2.2流线特点

  北京南站突破了既有的以候车厅为中心的格局,建立以换乘大厅为核心的新型模式。立体化交通优势突出,从单一的地面交通发展到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在占用更少用地的基础上提供更多的交通模式,使多种运输方式在同一空间得到集约式整合,实现“零距离”换乘。车辆分层单向行驶,不同的交通方式有着不同的通道及入口,有效避免了人流车流的交叉。

  3枢纽建筑与医疗建筑的流线组织对比

  流线对建筑平面及空间组织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笔者将枢纽建筑与医疗建筑的流线按照其方向性分类成输入流线、输出流线及内部流线,并归纳了各自的特点,如表1所示。

表12.jpg

  通过对比可见两种建筑在流线组织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尤其是输入流线都对外部交通产生很大的影响。北京南站针对入站的输入流线进行了多层次、多数量、多方向的处理,从而提高了对输入流线的接纳速度和通过效率,有效降低了对城市交通的压力。

上一篇: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建设的五大关注问题
下一篇:新《规范》关于智能化,哪些不再统一要求?

关键词: 医疗建筑 枢纽建筑 交通 流线组织方式
分享到:
[责任编辑:王云]
免责声明:本站除了于正文特别标明中装新网原创稿件的内容,其他均来自于网友投稿或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全部或者部分文字、图片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所发布图片或文字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站工作人员予以解决。QQ:2853295616 手机:15801363651。

招标投标更多>>

在建信息更多>>

政策法规更多>>

最新专题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