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建设的五大关注问题
来源:新浪网 时间:2015-08-14 14:29:39 [报告错误] [收藏] [打印]
专家简介:任伍爱,中华护理学会消毒供应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1、选址,不宜建在地下
设计选址时,应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涉及物品供应安全、效率、成本等方面的影响及效果。根据任伍爱多年的工作经验,她认为消毒供应中心不宜建在地下,还是建在地上好, 而且要建在医疗区域内,毗邻中心手术室,这样便于建立与医疗区域之间的物品传输通路。 这是最理想的选址方案。
消毒供应中心的环境特点是清洗、操作的用水量大,加之高温设备和物品散热,环境中易产生水汽、湿热和霉菌滋生,从而影响无菌物品质量的控制。因此,消毒供应中心如果建在地下室,应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首先,环境条件及设计方案必须符合行业标准中室内温度、相对湿度、新风量、排风次数以及工作照明等指标和规定;其次,所选用的墙面、天花板材料应防霉、防潮、耐腐蚀、易清洁;再次,充分考虑管路使用中可能出现的跑、冒、滴、漏问题;最后,消毒供应中心的供汽(气)管路、供水管路、排风(气)管路、排水管路等,以及经过的基础管路、管线应考虑维修的方便性。
2、面积,一般为0.7㎡/床,可计算工作量后预估
消毒供应中心的面积为多少才合适?任伍爱介绍,一般是按每张床位0.7㎡,现在有的医院达到了每张床位1㎡。
值得注意的是,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的消毒供应中心建筑面积有很大差异,一般而言,工作量大、专科器械复杂、手术类型多,消毒供应 中心建设需要的面积较大,反之则较小。
计算工作量可以帮助我们预估操作区域所需要的面积。除了处理较大量的手术器械、妇产科 器械、病区器械,门、急诊使用的器械物品也是测算工作量的主要项目。另外,对今后可能增加的手术台次、病床增加量等也应预估和计算。
计算工作量后再进一步确认面积需求,通过计算清洗设备、灭菌设备、制作台、储物等设备数量和必须的功能面积,以及工作人员操作需要的活动空间面积,另外还应预留一定的设备面积,来确定整个消毒供应中心的面积。总之,只有结合自己医院的实际情况才能使建筑面积适合工作和发展的需要。
3、设计,全面考虑温湿度控制问题
目前,控制消毒供应中心温度湿度的主要手段 是通过建立空调系统、排气管路、使用隔热材 料等方法隔离热源扩散,有的医院在消毒供应中心采取了层流净化装置。虽然这种装置能够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但是如果空间的温度和湿度不能得到有效的排除,热源扩散得不到较好的控制,层流净化作用将非常有限。还有一些医院由于设计方案不全面,设计能力不足,导致供应中心温度过高、湿度过大,只好采用开窗通风的方式来降温,影响了环境的洁净度。另外,在污染区的工作人员穿着防护衣操作也难以承受较高温度。所以,在设计阶段应全面考虑如何解决温度湿度控制问题。
4、新行标,区域划分对建筑的影响
新行业标准重新规定了消毒供应中心区域划分的要求。将过去的三区,即污染区、清洁区(包含生活区)、无菌区,改为两大区域,即辅助区和工作区域。
辅助区包括工作人员更衣室、值班室、办公室、休息室、卫生间等;工作区域包括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无菌物品存放区。
新的区域划分是消毒供应中心建筑布局与房间 设计的重要原则,这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根据辅助区和工作区域的划分要求,工作人员办公活动区域必须和处理器械的操作区域之间作分隔的设计;
第二,工作区域包括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无菌物品存放区,环境的消毒隔离标准、器械处理条件(包括使用材料、设备、人员操 作)等在同等范围的属于一区。新行业标准规定,去污区为污染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无菌物品存放区为清洁区。
5、屏障,实现限量和限制
新标准明确提出,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之间应设实际屏障,进一步强调了各区隔离的设计和环境卫生学要求的重要性。
消毒供应中心对实际屏障的要求包括3个方面:在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 放区之间应设建筑的屏障,主要形式为独立的 房间或区域;物流、人流的限制通过或限量通过的屏障,如门、窗(传物窗)、专用通路(电梯);对空气流的控制,通过各区空气的压差形成由清洁区域至污染区域的气流方向。
在建筑设计中实现建筑的屏障比较容易。实现屏障限量和限制通过时需要听取多方意见和需求,进行周到的设计。目前,在这方面存在问题较多,不适当地使用传递窗,有的一面墙上开多个窗,分类传递,实为浪费人力、物力。
在考虑到流程方便的前提下,根据区域划分的原则,同等级质量和同环境下使用的材料和物品可以经同一物流通路传送。
空气流控制主要依靠空调系统、通风系统或层流实现,但是从建筑设计上也具有一定的作用,例如设计的门、窗是否能及时地关闭、是否严密等,门的开启方式、门限方面有些设计都会起到良好的屏障作用,利于环境和气流的控制。
上一篇:数字医院该如何构建IT应用蓝图
下一篇:陈金雄:六大方面阐述医院数字化建设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