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龙笔下的七种武器,并非一般的兵器。它们件件都有独一无二的特质,从而威震江湖、独步天下。
中国建材行业的七个龙头,也绝不仅是规模最大这么简单,它们有无可比肩的竞争优势,引领行业发展的企业家精神,以及确保基业长青的组织架构,才在两头受压、周期特征明显的中游制造业扎根成长,成就一方霸业。
A股里所谓的成长股多如牛毛,然而真正能穿越周期的成长却屈指可数。但在建材这个“不起眼”的传统行业,却走出了七家少则上市十年,多则二十年,股价翻了数十倍,长期给股东创造出不菲价值的上市公司。
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Tenbegger(十倍股)。
国泰君安建材团队耗时两年,深度复盘了这七家公司的成长之路,为投资者提供参考,更为产业界贡献案例。
我们试图提炼出这“七种武器”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的共同点,完整的复盘报告请见文中链接或点击阅读原文直达。
01
天时
天时不是靠等出来的,是靠自己把握的。
譬如08年的金融危机,对于很多公司是灭顶之灾,可是对于福耀玻璃和中国巨石来说,却是逆流而上,做进口替代和海外扩张的最佳时机。
以福耀玻璃所在的汽车玻璃行业为例。2008年欧美汽车产量下滑,中国也仅有4.7%增长。当年第四季度,福耀淡季录得3.6亿亏损,全球汽车产业惨状多年未见。
数据来源: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然而福耀一面采取大刀阔斧的措施积极应对,包括对四条浮法线放水停产、建筑级浮法线处置外卖,浮法事业部裁员900人、高管带头降薪,另一方面则趁竞争对手退出之际,大举抢占海外份额。
也正因为此,尽管2008年四季度起行业需求失速下滑,但福耀依然取得了不错的订单增长——09年出口增速几乎持平(竞争对手下滑20-30%)、10年大增40%,全球市占率从10%迅速提升至2014年的20%。
福耀海外订单逆势增长,份额实际扩大
数据来源:Wind,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中国巨石身上。
2009-2013年期间,中国的玻纤纱行业完成了从重出口轻内需,到国内需求贡献增量,海外量化宽松逐步提振需求的转变。
一方面国内的风电补贴政策和交通建筑投资让玻纤需求大增,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主导的产品结构升级,让中国巨石实现了在周期底部对国外竞争对手的替代。
举例来说,2012-2013年全球的玻纤纱产能缩减约30万吨, OC的杭州6万吨以风电纱为主的生产线停产,至今尚未复产,这也让巨石的风电纱、热塑纱等产品在此期间实现了弯道超车。
2009年全球及国内风电用纱需求高位
数据来源: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把握住这样的天时背后,是龙头公司非凡的成本管控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正如国泰君安建材团队在复盘研究中反复强调的,若不是福耀玻璃从上市之初就一直在磨炼“一个炉子多模具”的生产模式,将成本控制得极低——根据测算,福耀的设备效率比对手高出25%左右,在切采率、成品率上分别高出对手1%-2%——它也很难做到在行业低谷时海外订单的逆势增长。
与此同时,这一生产模式还顺应了08年后小批量多品种的汽车发展趋势,福耀也抓住了这一机遇,实现市场份额的抢占。
小批量、多品种趋势, 08年后更明显(并考验同步设计能力)
数据来源: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同样,中国巨石也是依靠在金融危机前先后两次引领行业的技术突破,未雨绸缪,通过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大型池窑拉丝生产线设计和建设技术,以及池窑生产过程中的装备和耐火材料的配套供应,让自己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大幅提升,方能在周期底部实现对外资对手的产能替代。
缪国元科技与革新是发展动力晨光涂料董事长
严港引领膜材行业新常态上海劲弩实业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