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推动钢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全面提高钢铁工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以化解过剩产能为主攻方向,促进创新发展,坚持绿色发展,推动智能制造,提高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结构调整。以化解过剩产能为核心,积极稳妥实施去产能,以智能制造为重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兼并重组为手段,深化区域布局协调发展。
2.坚持创新驱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和创造力,以破解钢铁材料研发难题为突破点,全面引领行业转型升级。
3.坚持绿色发展。以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为目标,全面实施节能减排升级改造,不断优化原燃料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研发、推广全生命周期绿色钢材,构建钢铁制造与社会和谐发展新格局。
4.坚持质量为先。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以提高产品实物质量稳定性、可靠性和耐久性为核心,加强质量提升管理技术应用,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实现质量效益型转变。
5.坚持开放发展。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坚持“优进优出”,积极引进境外投资和先进技术,全面推动国际钢铁产能合作。
(三)目标
到2020年,钢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全行业根本性脱困。产能过剩矛盾得到有效缓解,粗钢产能净减少1亿—1.5亿吨;创新驱动能力明显增强,建成国家级行业创新平台和一批国际领先的创新领军企业;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全面稳定达标,总量双下降;培育形成一批钢铁智能制造工厂和智能矿山;产品质量稳定性和可靠性水平大幅提高,实现一批关键钢材品种有效供给。力争到2025年,钢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着成效,自主创新水平明显提高,有效供给水平显着提升,形成组织结构优化、区域分布合理、技术先进、质量品牌突出、经济效益好、竞争力强的发展态势,实现我国钢铁工业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专栏1 “十三五”时期钢铁工业调整升级主要指标 | |||||
序号 | 指标 | 2015年 | 2020年 | “十三五”累计增加 | |
1 | 工业增加值增速(%) | 5.4 | 6.0左右(年均增速) | / | |
2 | 粗钢产能(亿吨) | 11.3 | 10以下 | 减少1-1.5 | |
3 | 产能利用率(%) | 70 | 80 | 10个 百分点 | |
4 | 产业集中度(前10家)(%) | 34.2 | 60 | 25个百分点以上 | |
5 | 钢铁智能制造示范试点(家) | 2 | 10 | 8 | |
6 | 主业劳动生产率(吨钢/人·年) | 514 | 1000 以上 | 486以上 | |
7 | 能源消耗总量 | / | / | 下降10%以上 | |
8 | 吨钢综合能耗(千克标煤) | 572 | ≤560 | 降低12以上 | |
9 | 吨钢耗新水量(立方米) | 3.25 | ≤3.2 | 降低0.05以上 | |
10 | 污染物排放总量 | / | / | 下降15%以上 | |
11 | 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千克) | 0.85 | ≤0.68 | 降低0.17以上 | |
12 | 钢铁冶炼渣综合利用率(%) | 79 | 90以上 | 11个百分点以上 | |
13 | 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 1.0 | ≥1.5 | 0.5个百分点以上 | |
14 | 钢结构用钢占建筑用钢比例(%) | 10 | ≥25 | 15个百分点以上 | |
15 | 两化融合关键指标 | 综合集成大型企业比例(%) | 33 | ≥44 | 11个百分点以上 |
管控集成大型企业比例(%) | 29 | ≥42 | 13个百分点以上 | ||
产供销集成大型企业比例(%) | 43 | ≥50 | 7个百分点以上 |
缪国元科技与革新是发展动力晨光涂料董事长
严港引领膜材行业新常态上海劲弩实业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