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过剩不能光靠市场
当前,很多人认为: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对于控制产能过剩和抑制新增产能要尽可能多地让市场发挥调节作用,不必再进行行政干预。然而,若从当下基本国情和市场化程度来看,这种观点却是值得商榷的。它过分夸大了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而弱化了政府本应发挥的引导、服务、调控和监管功能。
须知,过剩已导致当前化工市场交易秩序紊乱,恶意竞争和价格战日益白热化,产销倒挂,整体效率低下成为常态。当前国内市场不仅大宗产品普遍过剩,甚至众多小品种也出现过剩,如保险粉,总年产能在100万吨,实际年需求仅有20万~30万吨;黄磷有近200万吨年产能,但年有效需求不足80万吨。
虽然普遍过剩让企业日子很难过,但国内各种经济成分并存,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特别是中小企业很多,为了生存,企业在市场上自然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和“出牌”方式。比如,都希望将市场供应总量降下来,但又都想自己开满开足,让别人降低负荷。
实际上,这也是企业的无奈之举:为了保持连续生产,企业面对低价甚至产销倒挂也得出售产品,要用变现资金重新购入原辅材料、能源动力等生产要素维持再生产。一旦产品大量库存,企业现金流就会凝滞,但照样要发放工资、支付银行利息、水电气等税费,这逼迫企业要不计成本地抛售产品以求变现。显然,为生存而挣扎的企业,但凡有一线生机,都不会心甘情愿地退出市场。
可见,在过剩条件下,市场并不能充分发挥淘汰与挤出效应;换言之,如果要完全依赖市场调节,恐怕实现供需平衡需要相当漫长的时间,市场主体将为此继续付出巨大代价。因此,那种希望完全通过市场调节或行业自律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政府该出手时必须出手,否则市场等不起,企业耗不起。
目前我国仍实行项目审批制,企业的投资行为并没有出现“放羊”现象。即使将来基本取消了项目审批制,政府也不能完全游离于市场之外,还要科学规划宏观产业布局,引导资源配置更加符合“两型社会”需要;制定行业准入门槛,倒逼落后产能退出;做好配套服务,监管市场秩序和企业行为。
因此,不论将来市场化程度如何,在让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同时,政府在高层设计、政策引导、总量调控、服务监督等方面的功能不仅不能削弱,还更要强化。
缪国元科技与革新是发展动力晨光涂料董事长
严港引领膜材行业新常态上海劲弩实业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