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最后,建筑企业又如何面对不确定而又艰难的2019?
首先是调整心态。
改革开放40年,城市经济改革30多年,建筑业遇上了最好的时代,算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建筑业牛市,企业在自身能力、组织模式、资源匹配、人员素质等方面不需要大的进步,企业和企业家以惯性的思维、惯性的组织,依然能把企业做好,一些企业甚至获得了令人羡慕的规模发展。这固然可喜,但也容易让人产生错觉,错把趋势当企业和企业家能力,所谓“牛市里,人人都是股神”。一位行业领导很直白地跟我探讨这一现象,与其把成长成就看作建筑企业和企业家的成功,不如把它看作是行业的机会和时代的成功。时间的脚步走到2019,建筑业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条件正在发生改变,作为整体的建筑业牛市已经基本结束,建筑业细分行业的分化和建造模式分化的新时代到来,结构性牛市和结构性熊市会相互交织,成为建筑业未来发展的新景象。大多数惯性前行的企业,成功将成为过去,新时代成功的因素正在改变,对建筑企业,尤其是过去成功的建筑企业,更大的挑战正在到来。
那么企业到底要调整什么心态?放弃轻易获得高速发展的心态,放弃机会主义的风口心态,放弃弯道超车的捷径心态,放弃全部押上的赌博心态;建立从容成长能力的心态,建立自我否定和批判的心态,建立敬畏市场和客户的心态,建立持之以恒建设组织能力、技术能力的心态。
其次是尊重基本规律。
建筑业牛市结束,意味着行业进入总量不变甚至下降的竞争时代,要坦然接受市场竞争的加剧,要接受企业业务不再增长的新常态。笔者参加一些企业的战略研讨会,常常看到提出惯性增长、甚至超常规增长的战略目标,出于谨慎也基于企业成长的规律,我建议他们认真思考增长的理由以及维持增长的资源匹配,认真思考发展过程中控制风险的策略。建筑企业试图超常规发展、走捷径,并不是没有血的教训,某知名园林企业今天的遭遇,券商和行业人士有深入的分析,在我看来,这家企业既违背了作为投资公司的基本规律,也违背了作为施工企业的基本规律,投资公司忌讳短融长投,施工企业则不可能通过自己投资来解决业务发展的全部问题,正如饭店不能总是做饭给自己吃,在企业资金有限的情况下,3年时间签署1000多亿的PPP项目,资金层面如何支撑?稍有风吹草动,高杠杆的企业只有倒闭一条路,市场经济已经无数次证明这一基本规律,“让梦想窒息”最终的结局就是窒息。
第三是重回能力建设的轨道。
我发现微信朋友圈的文章,凡是抱怨、煽动人情绪的文章总是点击率很高,人是很情绪化的动物。做企业不能成为情绪的俘虏,好企业都是静下心来做的,华为信奉坚定信念“傻做”,建筑企业需要远离浮躁,回归“傻做”,回归能力建设。我跟几位国际工程公司的管理者交流,他们认为建筑企业的核心是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而这些都以组织和信息化为基础。一个好的建筑企业,需要长时间在这些方面做积累,需要耐心,持之以恒。
环顾当下的中国建筑业,企业战略越来越趋同,为什么趋同?大家都希望走捷径,难走的路很孤独,所以趋同;抄袭容易,没有验证的风险,探索艰难,创新有风险,所以趋同;有保护生存容易,市场化很难,所以趋同。由此,造成中国建筑行业肥胖的企业多、筋骨硬朗的企业少;大同小异啥都能做点的企业多,有核心能力和特点的企业少;东方不亮西方亮的企业多,敢于坚守、傻干出精品的企业少。更尖刻一点说,有多少企业在假做建筑工业化、假做EPC、假做PPP?或许多数企业并没有理解这些业务的真正含义,只是想分一杯羹。
第四是不要过于关注政策。
满足政策的需要,只是企业的基本要求,更何况即使政策不合理,因其强制性,企业也必须遵从。一些企业太注重政策,想办法钻政策的空子,四处找关系,却忽视比这更重要的客户需要、企业自身能力建设,反而把企业做成了投机分子。以当年满足特级资质的信息化要求为例,很多企业并不是真做信息化,只是为资质审查做做样子,这样的信息化有作用吗?这样的企业能成为好企业吗?随着市场机制的倒逼、政府管理方式的改变,“放管服”会把建筑行业进入的政策门槛不断放低,权力和资格寻租的空间越来越小,政策的重要性也会越来越低,靠资质、规模吃饭的老套路逐步走到了尽头,企业必须重视政策之外的客户感受、项目品质、企业成本、员工效率,重视真正能让企业基业长青的能力建设。
城镇化的发展高峰终会过去、投资的高潮终会褪去,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才能分辨出谁才是真正伟大的企业。好在现在还刚刚开始退潮,裸泳的人还来得及准备,只要认识到自己未来面临的挑战,抛弃弯道超车的捷径心态,静下心来赢得客户和合同,赢得企业能力和组织资源,赢得尊严和尊重,哪怕前路崎岖,你也能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