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 行业分析 > 正文
《2016年城乡建设统计公报》公布 解读:城镇建设的发展趋势
来源:建筑时报、住建部官网    时间:2017-08-23 09:42:13   [报告错误]  [收藏]  [打印]
  核心提示:小编横向比较了近三年的城乡建设公报,整理出三项与新规划思路相呼应的发展趋势。

  住建部官网今天发布了《2016年城乡建设统计公报》(见文末)。同往年一样,公报从城市、县城、乡镇三个行政层级角度呈现了建设数据,涵盖了概况、市政、房建、路桥等各方各面。

  自《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后,城镇规划便不仅等于城市化,还需兼顾医治工业化城市的既有顽疾。小编横向比较了近三年的城乡建设公报,整理出三项与新规划思路相呼应的发展趋势。

解读:与新规划思路相呼应的发展趋势

  城市加快扩张,基层逐渐“消失”

  横向对比近三年的户籍人口分布可以看到,村镇户籍人口的增长正在放缓,而县城人口甚至出现萎缩。城市户籍人口则在三年间增长1700万,无论在比例还是数量上,都起到了人口增长的支柱作用。而结合统计公报中给出的历年城区人口总数(包括了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可以发现,城市的面积、户籍人口、流动人口的增长是同步进行的。

  在城市茁壮成长的同时,县、镇一级的人口却出现了下降。在统计公报中,“县城人口”一项在逐年增长后,于2014、2015年停滞,随后出现下跌。这是统计公报中为数不多的呈下降趋势的数据。

  与此同时,村镇的户籍人口虽未下跌,但是从房建数据的变动上可以看出端倪:三年间,住房建设与公共建筑的投资下降,反映出人口萎缩与乡村“空心化”问题。

  村镇与县城的萎缩是否反映出了基层的“凋敝”?答案是否定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早已给出了答案:新一阶段的城镇化以中小城市为发力点。具备条件的县与镇发展成为了中小城市。因此数据反映出的,是基层行政层级的整体调整,意味着人口结构进一步向城市靠拢。

  与此同时,优质的城市化,也是规划部门孜孜以求的目标。

  统计公报给出了2016年城市固定资产的投资结构。

  其中,综合管廊一项(占比2%)为历年来首次出现。同时,2016年的统计公报也是首次给出了“综合管廊”的数据:“2016年,全国城市新建地下综合管廊1791公里,形成廊体479公里。”

  同时,海绵城市的大举建设也直接反映在了统计数据当中。对比往年公报可以发现,从2014~2016年,城市中“排水”一项的投资占比逐年增加,分别为:5%→6%→7%。

  海绵城市与综合管廊,并不被囊括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当中。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61号文与75号文正式开启了这两项“年轻”的规划项目。两者对于提升城市的承载力与生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轨交建设“起飞”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当中,“交通”一词一共出现了106次。随着城市发展扩张,交通拥堵问题成了拖后腿的顽疾。成熟型城市的交通建设需要匹配其人口规模,轨道交通成为其中重中之重。

  截至2016年,有30个城市已经建成轨道交通,39个城市正在建设长度达4870公里的轨交线路。据2016年9月发改委所透露的消息,至少有43个城市获批可以建造轨交。其中除了四大直辖市以及大部分的省会城市,还包括了深圳、厦门、宁波、青岛、大连5个计划单列市;苏州、东莞、佛山、无锡、常州、徐州、南通、芜湖、洛阳、包头等经济、人口规模较大的城市,徐州、南通、芜湖、绍兴、洛阳这些传统意义上的三线城市也已经入列。可以发现,大量的轨交城市集中在长三角。根据新型城镇规划,这样的布局旨在将长三角城市群中的轨交系统连接起来,使其规模经济的协同发展更上一层楼!

来源:建筑时报 作者:海阳

关键词: 2016年 城乡建设 统计公报 全文 解读
分享到:
[责任编辑:刘娜静]
免责声明:本站除了于正文特别标明中装新网原创稿件的内容,其他均来自于网友投稿或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全部或者部分文字、图片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所发布图片或文字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站工作人员予以解决。QQ:2853295616 手机:15801363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