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PPP的竞争业态
从竞争业态,可以更加清醒看到现在处于什么样的竞争格局。
竞争者众,但尚未形成垄断态势。目前竞争者非常多,但是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个垄断的态势。其实现在中国在推PPP确实是大部分情况还是自己跟自己玩,央企、国企非常多,当然这中间也不乏优秀的民营企业,比如说太平洋建设和龙元建设,他们做的非常棒,但是还是少数,他们的力量,他们的发声,以及在行业的影响力跟话语权,都还比较小,这个也是让我们觉得比较心痛的。
央企里面中铁、中铁建、中建、中交、中冶全来了,优秀的比较活跃的地方国企,北京城建、济南城建、上海隧道都过去了。当然我们民营企业是龙元建设、宏润建设,都是来自浙江本土的企业,他们都过去参与竞争。这就是非常典型代表现在竞争的格局,你要足够优秀才有机会站在通过资格预审名单里面,才能在名单里面找到你的位置,一定是这样的。
PPP项目的社会资本选择与地方政府的偏好正相关。坦白说我作为从政方,教育部门做的比较多,政府我们在做很多项目的时候,政府都会明着或者暗着告诉咨询顾问,我们优选是央企和国企,是不是他们做的好?这个不好说,当然央企跟国企业绩确实非常多,他们成功的,做的好的概率非常高,但是地方政府更多地考虑什么?考虑它的安全,如果央企、国企来做,他们觉得即使,不是说他们做的不好,即使他做的不好,他会觉得比较安心,这是一点。
大型央企在跑马圈地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在民营企业培育市场这一块还确实有空间,没有太多的百年老店。大家能够想到我就在某个领域就做标杆,做成龙头老大,做成百年老店,现在大家都在努力,但是还是没有看到非常优秀的企业冲出来。地方政府就会非常担心,你这个PPP一做10年、20年、30年,你回头三年五年告诉我你破产了,洗手不干了,怎么搞?我得找个接盘的人,那个时候找接盘的人,对地方政府来说这个事情是非常难办的事情,可能会影响到主政的领导。
所以地方政府会说,我希望这个项目会说这三家,哪家过来我都喜欢,但却是对民营企业生存的空间是挤压的。当然我相信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走到这个舞台,也发出更强的声音,而且他确实以自己的业绩来讲话,我觉得这个局面会得到改善,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也需要大家给他一点时间。
再看确实还是跟竞争业态相关联的。我们都有很深切的一个体会,这一轮跑马圈地太快了,快到吓人,甚至我们都很担心,这么运动式的PPP,推到最后结果会是怎么样的情况?我其实是担忧的。
会导致省后果呢?社会资本更加有竞争力,就是越来越强,但是如果没有快速切入,或者说没有快速的去跑马圈地的社会资本,他可能生存会越来越难。为什么?他已经形成这种形态,他拿了那么多的项目,拿了那么多业绩,如果他跟政府又谈的七七八八,勾勾搭搭很久,眉来眼去很久,那会怎么样?我们完全可以设门槛。比如说我们就让你有做过50亿工程的业绩,做过20亿工程的业绩,我要你有10个,不行就只能立马死掉,肯定是这样。因为业绩很多,这个就已经形成一个门槛。
没有人说我要找一个没有名气又没有业绩的人过来,这个事情谁都有第一次,但是你不能拿我的项目来试错,某个人做了十个八个的项目,我都相信他,他当然会做的很好,这是不争的事实,必须要清醒的看到这个事实。
还有一点就是,社会资本方已经形成系统的整合资源的能力。目前很多的社会资本,比如说补短板,比如说我只有能力,但是我缺钱,或者说我只有钱但是我干不了事,临时抱佛脚、抱大腿、去攻没戏。
但是他们做这么多项目,同一个合作伙伴可能都合作好几回了,会知道这个合作伙伴是什么样的偏好,他是什么样的合作条件跟要求,他更喜欢怎么样的。比如说同样一个施工方通常都有一些不成文的安排,比如说几个点给到财务投资人,这些都是一开始就谈好的。
从采购文件发出到递交采购文件里那么短的十几天、二十天、至多三十天,现在几乎大部分的项目还是有意向的,千万别相信我这个项目完全公开。谁敢那么莽撞说我跟你素未蒙面,就敢把项目交给你,一定是谈过考察过的。这样说可能有一点绝对,但是绝大部分据我观察绝大部分政府摸清楚你是什么样的人,做事什么样的风格,什么样的能力,什么样的水平,是不是负责任,等等。
所以如果提前没有做功课,我没有长期、磨合的很好的合作伙伴,我真的不敢交给你去做,谁敢?我们也能体会他们的这种心情跟做事情背后的逻辑。
还有另外一个就是要具备更强的风险承受能力。怎么说呢?前期买了很多项目,投资回报一定是让大家觉得比较少,但是现在当前包括再往前一点,这个回报是怎么样的水平?太可怕了。经常竞争出来的结果,我们都大跌眼镜。但是有这些单位就可以承受,为什么?他可以把这个计算好,我有肥的项目,我也有瘦的项目,我为了去平衡,补我的短板,平衡产业链上的优势,或者平衡我的项目优势,我完全可以用更加有竞争力的方式,比如说价格,比如说我可以接受其他家不能接受的一些比较无礼的要求,为什么呢?我肥瘦搭配了,我可以做。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成立这样抗风险的能力,我们其实在竞争的过程中非常辛苦。
再往下前面提到的10%的红线,它对应的是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不含土地。那么很多地方政府来讲,简直是不可思议,最大的一块都是靠土地,当然现在的土地市场也不太好,当然四大一线城市除外,不在10%的基数范围。它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税收,企业现在是怎么样的情况,绝大部分像这种,尤其是传统的这种真的是挺惨不忍睹的。
所以很多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多少?大家应该有听到过一个亿两个亿的,当然我们还要考虑什么呢?他可能会有一些转移支付,尤其是从西部地区,国家扶持的地区,他可能会有一些转移支付,这个可能远高于他们自己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或者地方本身的公共预算收入,这个是需要把转转移支付算进去的,不要单纯看他们自己的。
凡此种种,前面讲到已经跑马圈地,已经占得先机,已经有更强风险承受力的企业站在前面跑。也就是这种心情就是这个人比你聪明,比你厉害,还比你努力,你说咱们的压力有多大?所以一定要有警觉,你一定要有奋起直追的心情。
另外这种项目又越来越少,因为到红线了,跨到红线了,或者有的人家玩一个项目就超红线了,你怎么去玩?有胆子大的,胆子肥的地方还是敢玩,但是我想你都不敢玩,他万一付不了怎么办?他万一超了红线怎么办?他就是胆子特别大,你陪着他一起胆子大吗?一起玩吗?一起玩的就是心跳吗?你肯定不敢。所以竞争是虽然没有形成垄断的格局,但是竞争已经非常激烈了。
有的人就会很忧伤,那这么说我的压力很大。我们一样看到PPP可以当成长期的事业来做。大家都可以看到这一轮的PPP跟之前的PPP不一样,之前的PPP,2004年住建部的市政公共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用了多少年?用了十几年,将近十年,太可怕了。一个住建部发的文,公文规章用了近十年,这个对于大家的保障肯定是不利的。就像我们之前政府也PPP,你现在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转眼告诉我PPP不能再玩了,PPP玩了即使我说PPP不能玩,你可以继续玩,不溯及既往,但是银行不贷钱了,这个影响是非常直接的影响。
或者是最重要的一个影响,逼着他们说PPP要转型,转成BOT,这个是长期的,可以当成长期事业来做的。现在的立法原来是发改主导基础设施跟公共事业特许经营法发改主导在做,已经列入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上了好几次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里面,财政部也有自己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法。但是现在是全部收回国务院法制办来牵头做,要求超越部门利益,也就是财政部跟发改委别互相撕逼了,撕的已经够多了,我都替你们无所适从了,像这种情况下收回法制办能不能做的很好,我也不知道。
现在出来的说法是说未来发改委去主导的是传统基础设施,财政部就是剩下的公共服务,他们都说基础设施跟公共服务。你这两个怎么分?什么叫传统基础设施?什么叫公共服务?公共服务里面含不含基础设施,是不是以基础设施为依托?是含的,怎么玩?我都不知道怎么玩了。更别说对于PPP还处在外围,或者是已经跑到中圈的这种,真的是搞的很要命,非常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