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编自班信咨询举办的《2016总包方PPP高峰论坛》济邦咨询 董事总经理 徐玉环 的发言稿】
施工单位参与PPP的机会
我给大家分享的是施工总承包方在一批项目当中的角色定位及参与的机会。从参与角色看一个PPP项目里面有哪些利益相关的利益。可以看的出来,我们施工总承包方参与的角色有哪几块儿?如施工企业可以做社会资本方,做施工总承包或单独的施工,都没有问题。
从施工方参与的角色方便找准定位,也就是未来要去找关系,打交道到底找谁等。如果做投资人,就可以看到政府肯定是跑不掉的,或许可能还有政府方的出资代表。那也意味着投资人的角色就需要多余政府或政府相关的出资人多跑。
如果只做单纯的施工,那么扮演的角色,就是设计施工。也就是要重点打交道的是政府、施工机构,或者可能还有政府方的出资代表,再加上社会资本,还有就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成立的跟项目公司。因为未来项目公司是它的业主,这是我们要清楚的对象。
前面杨宝明博士提到,施工总承包方即使在PPP项目中可以找到很多机会,PPP现在很热、很多,我们一定要抓住。但是是不是只有PPP呢?当然不是,还可以做的就是纯的施工业绩,或者是还有设计的资质,施工、设备产业链的供应,也可以做施工总承包,或者做一个项目都OK,这是我们的本业,我们一定不要忘了做PPP不是唯一的一条路,只是它现在比较火,比较热,机会比较多,都在推,所以在这个里面的机会非常多已。
神奇的政府购买服务
另外一个,就是神奇的政府购买服务。因为现在政府购买服务大行其道,是政府购买服务通常是针对公益性的项目,很难找到付费来源的项目需要政府来购买,它的典型特征,就是政府要付费。不像供水、供气,比如说高速公路有收费的机制安排,公益性的项目没有,通常情况下政府购买服务。
那么政府购买服务的神奇点主要在于,相比较PPP,该服务是一个程序比较简单,仅仅简单的说你要采取公开的竞争程序来选社会资本。不像PPP一定要按照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品磋商,竞品谈判,单一来源,即使走单一来源还有程序,这个程序多复杂,多要命。但是政府服务说只要是公开竞争的,这个弹性太大了,所以很多人很开心,是可以很灵活处理的,这是一个神奇的点。
另外一方面,现在推PPP项目,它有一个紧箍咒,就是有10%的限制。尤其是本年度你推的全部PPP项目的财政支出不超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0%,它的用词非常绝对。它用的一般公共预算。在当前,政府主要还是以普利财政为主的,这个普利出让金不算一般公共财政支出,而是算政府基金。很多地方可能一个项目都不要,半个项目就到10%,就触顶了。这个怎么玩?大家发现政府购买服务没有这个限制,因为它不是PPP,没有10%的红线限制。
第三个神奇的地方,在于它不限定社会资本到底是谁,长什么样?在推PPP的时候,比如说国有企业,政府自己家的牌子,虽然已经提了很多年的政企分开,包括财政部2014十三号文,一定要政府归政府,企业归企业,两者要分开。
但是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血脉怎么可能那么容易分开?尽管第三批财政部项目申报说可以,只要说你脱离父子关系,该由政府承担的已经纳入政府的预算管理,还是可以做社会资本的,就是本项目的社会资本。但是政府购买服务完全没有限制,当地的国有企业OK,完全可以做。
所以这个就是为什么现在的政府购买服务会非常地流行带有跨过PPP的这种形式,原因就是程序简单,没有10%的红线限定,当然也没有说另一个社会资本的身份有限制,你本地的国企都可以玩。
那么重点还需要对神奇加以说明,我个人观点,我并不是特别的鼓励政府购买服务。当然如果按照规范的动作。比如说这个项目已经纳入了指导目录,政府的指导目录,也纳入了预算,也确实地方能够有这种支出能力,那另当别论,但是如果不是,请警惕风险。
比如说前面讲政府购买的程序简单,程序简单意味着操作空间大,有些单位对于当地政府不仅能搞定市长、市委书记,且谁谁都能搞定,程序简单对这些单位有利。但是要想清楚,现在哪家社会资本没有关系资源?大家都有,如果这个程序是蒙葫芦,那么每个人的利益,每个人的合法权益都的不到保证,程序简单其实也是一个对我们来说,或者从长期规范健康的角度来讲,可能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信号。
同时,虽然政府购买没有10%的红线限定,但是我们要考虑当时财政部发这个10%的红线的目的是什么?无非让政府有这个偿付的能力,也是一个信用,如果无限制的突破,结果是什么?可能该支付的付不了,这就形成一种隐性的问题。这对所有投资人来讲一定是坏事,大家去投资项目不是做公益,也不是做慈善,我们内心对利益的追求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如果我投进去的钱收不回来,我想没有一个人愿意去投。
所以一定要看到,虽然没有10%的红线,但是很有可能会导致我们投进去的钱可能没有打水漂这么严重,但是很有可能有部分收不回来,因为政府没有偿还能力,政府也可能很想还给你,但他们也无能为力,因为过多的PPP项目已经让财政爆表。
还有需要留言的是,虽然当地的国企等这些都可以参与,这可能是在国企目前寻求改革的这条路上开了一扇窗,但是8月4日财政部的会议上提到,未来的政府购买服务很有可能会被归置,意味着什么?会被规范,意味着未来如果不是按照规范运作的政府购买服务是随心所欲想着来的,为了规避PPP的程序,10%的红线,对社会资本的限定性要求,如果是规避这些来变成一种单纯的政府购买融资的服务,走上BOT的路子,很有可能属于被归置的对象,这个是很可怕的。类似原来政府允许做BOT,现在不行。包括有些地方政府出的意见,明确讲BOT是不行的,肯定不能做的。
政府原来鼓励的或允许做BOT的这些项目怎么弄?大家都在转型,不排除未来有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进行转型。你如果不转型没有关系,银行都不敢贷款给你,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该项目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所以政府购买服务,大家可以去尝试,但是一定要按照规范来运作,要仔细评估,虽然它有好处,但其实是双刃剑,也可能会伤害到这个项目本身。
我们来讲施工总承包方的资源,建议施工单位不要总盯着PPP,包括本人现在了解的很多地方政府也会去尝试不一定要按照PPP去做,地方政府政府一方面觉得自己没有太大的动力推PPP,而是选择合适做PPP的才会去推进,不适合推PPP的项目,依然是首先选择传统施工业务模式。需要施工企业去和政府交流,了解政府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