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形”轻“魂”配套不足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特色小镇”从内涵到现实都在发生偏离:部分特色小镇“面子”好看,但基础设施配套、服务配套等“里子”不足;有的地方政府举债建设特色小镇,风险较大;有些地方不注重挖掘本地资源,忽略文化、产业支点,小镇建设重“形”轻“魂”。
——基础配套不足。西北某省拟建设旅游文化类特色小镇,然而在配套设施建造上,该镇一名政府工作人员直言,小镇连一家能像样接待游客住宿的宾馆都没有,更谈不上旅游服务标准、旅游品质。有的小镇离市中心太远,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完善、带动当地就业能力弱、人才储备不足等诸多问题。
——中西部一些地区举债建设,风险加大。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中西部地区对基础设施投资、景区设施建设的投入需求巨大。一些地区政府性债务率高企。
以西部地区某县为例,该县具有较好的生态旅游资源,正在规划建设相关旅游步道和自行车道,总里程达46公里。这样的项目投入巨大。但由于游客数量较少,建成后利用效率短时期内不会太高,产生的现金流难以支撑债务偿还。
一些专家提醒,如果各地不能根据实际需要和市场可能、合理把握项目建设规模,今后政府性债务将持续攀升,杠杆率进一步上升将难以避免。
——小镇建设重“形”轻“魂”。西北某市提出重点建成6至10个特色小镇。记者在当地老街周边看到:一边是以高档住宅社区、城市综合体为主的大量房地产开发楼盘建设如火如荼。另外一边8处古老的清代园林式建筑正在面临被拆迁的命运。
有专家表示,小镇仍以房地产思维规划和建设,没有“让路”给这样少有的文化遗产,反而摒弃重建。就算建好的小镇,也无任何特点和文化积淀。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东部某省会城市:一家大型企业与当地政府签订协议,准备在人口密集的城乡接合部打造“足球小镇”,计划建设的商业和住宅项目需要进行大面积拆迁,而作为“准拆迁户”的当地居民却觉得,无论是“足球”还是“小镇”都离自己的生活很远。
完善软硬件环境
陈亚军表示,在特色小镇的培育过程中,政府要进一步厘清与市场的边界,既要积极规范引导地方做法,做好政务生态系统、创业创新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的打造,又要充分发挥企业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市场主体的作用,不要大包大揽。
首先,要转变管理观念,提供“店小二”式服务。
“他们不像是招商人员,而更像是我们的同行,而且是对行业有着敏锐分析和精准判断的同行。在电子商务领域,崔黄口的队伍就是天津市的NO.1,在全国也是一流的。”六间房公司CEO刘岩说。
天津市武清区崔黄口镇镇长周建祥说,让企业放心入驻,更要让企业舒心发展。崔黄口始终秉持“服务他人就是发展自己”的理念,让决定市场要素配置的软硬件环境一起“硬”起来,不仅在配套服务上,让企业实现“拎包入驻”,还为初创期中小微电商企业解决普遍存在的资金、信息技术、金融结算、人才招聘和物流仓储等问题。
其次,培育创新创业高地,吸引人才“筑巢”。浙江发改委副主任、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翁建荣表示,特色小镇要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引进行业领军型团队、成长型企业,以及以高校毕业生、大企业高管、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创业者为主的“新四军”到小镇来创业创新,培育行业“单打冠军”,构筑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于一体的产业创新高地。
最后,既要实现发展环境留人,又要做到生活环境留人。记者在多地采访了解到,不少特色小镇除了产业方面的规划,也在把更多精力集中在满足人才住宿、餐饮、娱乐、购物、教育、医疗等多层次需求上,结合当地特色生态环境提升区域生态景观,实现发展环境和生活环境同样“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