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四:分化
同样是在建筑业逐步下行的时候,有的企业在感慨“日子不好过了”、“钱难赚了”,有的企业却依然赚的盆满钵满。前三季度,中建、中交、中铁建、中铁分别实现净利润30%、12%、12%和17%的增长,新签合同额更是实现了34%、10%、22%和32%的高额增长,似乎“国进民退”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建筑企业已然出现了明显的分化。
首先,在整个行业内,自由竞争时代结束,垄断竞争到来。据我们“建筑前沿”最新统计,60家大型建筑企业已经获得超过30%的市场,而在一些特别的领域,如PPP模式,央企超过60%,50家左右的大型建筑企业超过90%,高铁建设、轨道交通等领域也大致如是,特殊领域的垄断竞争已经实际成型;随着垄断竞争在不同细分行业的深入,中小企业的传统生存空间将被挤占而进一步变小。
其次,在垄断群体内部,其江湖地位也出现分化。2000年前后,房屋建筑领域的中国建筑和上海建工几乎旗鼓相当,15年以后,虽然在高端的房屋建筑领域、在房建技术方面,上海建工依然具有与中国建筑匹敌的竞争能力,但规模、效益、业务布局、团队能力、资金势力彼此已不可同日而语,竞争的天平已经倾斜;中国建筑与上海建工15年来势力的分化,也会在更多的垄断竞争企业之间出现。
事实上,国企与民企之间、央企和地方国企之间、央企之间的竞争天平正在倾斜且愈发明显,可以预见:2016年只是分化的起点,但绝不是分化的终点。
关键词五:收购
中国的建筑业已经告别自由竞争时代,垄断竞争时代将到来,这个时代就明显的特点就是大鱼吃小鱼。2016年比较大的收购案有:
中建股份的香港上市子公司中国海外发展收购中信股份,创下了2016年度建筑业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并购案。此外,中建自己2016年也被安邦资产收购了10%的股权,此事件曾使中建的股份在2个星期内上涨了20%之多。
中国中铁116亿认购自家中铁二局股份,据称是为了减少“窝里斗”;此外,中铁还以40亿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位于吉隆坡中心地区的邦达公司“大马城”项目60%的股权。
其他的收购案还有安徽水利31.4亿元吸收合绿地9.6亿收购江苏省建并安徽建工集团;方国际16.5亿收购自家“五兄弟”;宁波建工12.6亿收购中经云;葛洲坝5.6亿元收购中凯公司;宁波建工增资2亿控股建工建乐;柯利达1.64亿元现金收购域高设计80%股权……
总的来说,2016年收购的特点是:主要动作来源于大企业,或为了扩大规模,或为了跨界转型。
关键词六:供给侧改革
2016年“供给侧改革”横空出世,成为高层讲话中的重点词。所谓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端着手,调整经济结构,使供需匹配,最终实现经济的增长。
当前中国经济的供给侧改革关键点为:化解过剩产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供给侧改革对建筑企业来说或许是个好的转型机会,借助国家的政策,优化企业的产业结构,控制产能过剩的工程,如房屋等,加大民生、绿色、智能建筑工程等的投资。
关键词七:装配式建筑
2016年注定是装配式建筑不平凡的一年。
9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指出“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重点推进地区,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其他城市为积极推进地区,其余城市为鼓励推进地区,因地制宜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现代木结构等装配式建筑。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
据建筑管理统计,“2015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为180757亿元,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十二年规划建筑业增长率5.5%为标准,十年后,到2025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将达到30万亿,房屋工程建筑建筑业总产值将达到20万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为30%,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的市场规模将在5万左右。”装配式建筑市场发展前景非常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