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130平方米,一个是186平方米,尽管这些建筑都还是“小规模”的尝试,但这是大趋势,就像高铁正在快速改变中国人的生活,移动互联网正在快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一样,有实力的建筑企业要拿出资源来应对这一革命性的趋势。例如,2014年4月人民网报道,10幢3D打印建筑在上海张江高新青浦园区内揭开神秘面纱。这些建筑的墙体是用建筑垃圾制成的特殊“油墨”,依据电脑设计的图纸和方案,经一台大型的3D打印机层层叠加喷绘而成,据介绍,10幢小屋的建筑过程仅花费24小时。
可以料想,3D打印用于建筑行业将会大幅提升效率并引爆新一轮的建筑“模块化”,无论是标准构件,还是非标准构件,都将得到完美制造!远卓品牌策划公司谢付亮认为重写建筑和相关设计行业也只是时间上的迟早而已!对此,你见或不见,重视或不重视,这一革命性的建筑趋势 “都在那里”,直到你必须“改变”为止!
第二元素: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越来越受到重视,正在加速回归到其本来的位置上,例如,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上说:“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
实现这一点,必须依靠工匠精神,即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专心致志的理念。例如,英国航海钟发明者约翰?哈里森历时40多年,先后造出五台航海钟,最令人称道的是1759年完工的“哈氏4号”,其航行了64天,只慢了5秒,不仅远远低于法定最小误差2分钟,而且完美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问题。这就是工匠精神的魔力!
建筑业同样需要这样的工匠精神,至少可以实质性地提高工程质量,大幅降低豆腐渣工程的比率,大幅降低楼脆脆、楼倒倒、楼歪歪、路塌塌、桥垮垮等“怪事”出现的概率。但,工匠精神对中国建筑业的改变绝非如此,尤其是资源越来越短缺,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看到工匠精神对资源和环境的“正能量”。例如,一座建于隋朝年间的赵州桥,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历过十次水灾、八次战乱和多次地震,尤其是1966年邢台大地震,相距不远的赵州亦有震感,但赵州桥竟安然无恙。这也是工匠精神的魔力!
若是今天,中国大大小小的建筑企业都用类似的工匠精神来建造自己承包的工程,试想,我们将节省多少资源和能源?我们又将避免多少“人祸”以及一些看似天灾的“人祸”?远卓品牌策划公司谢付亮认为经济上去了,人的收入水平提高了,对生活品质要求高了,对建筑的要求自然会提高,这就需要一场思想和精神上的提升,即,建筑企业必须用工匠精神要求自己的质量和服务,才能适应正在快速变革的中国建筑业!
例如,正在承受建筑业大变革的中国钢结构建筑业,很多钢结构企业都已关门或即将关门,位于山东滕州的三维钢构股份公司却独树一帜,今年9月其与国外签订的一个订单就超过了1亿元。为什么?正是因为其领先行业的工匠精神,二十多来专注于钢结构,从国内到国外,从高层建筑、人行天桥、体育场馆、机场到高铁站,从专业一级、设计甲级、法国船级社认证、连续十年无不良信用记录、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到登陆资本市场,都在一句句、一步步讲述着三维钢构的品牌故事,这背后正是现在和未来都需要的品牌价值和精神!
尤其是,三维所在的钢结构建筑领域,素来有“绿色建筑”的美誉,诸如,网络数据表明钢结构建筑节约土地20%、节约能源70%、节约水80%、节约建造时间70%,与传统建筑行业相比,可以进行“模块化”生产加工,再到建筑现场进行安装,综合优势十分明显。现在的钢结构行业加速转型,从超高建筑、大跨度场馆等迈入民用领域,诸如钢结构住宅、市政工程等等,这些都是大势所趋,但“新技术”的扩张和应用,更需要工匠精神作支撑,方能大展拳脚。
其它建筑细分领域同样如此,即使其发展前景不如钢结构,工匠精神一样是其安身立命的根基,一样是必不可少!
第三元素:传统文化
经济总量的上升会带来一系列的转变,我们感受到的将越来越多,当前感受到的最明显的变化是对健康环保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视。
中国建筑业自然也不会例外。人们在建筑上的追求除了安全、节能、环保、效率之外,同样也要体现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要求会越来越高、越来越细,例如,三维钢构在设计其新基地大门时,几易其稿,只为巧妙融入天时地利人和的传统文化元素,让人远眺基地时就有眼前一亮的感觉,顿感诞生于鲁班故里的建筑品牌,的确有着与众不同的文化品位!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建筑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最生动、最直观、最稳健的传承载体和表现形式。例如,近些年来,一些房地产公司逆流而上,打出复古牌,开发一系列匠心独运的“中国院子”,正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了值得开发的“金矿”。而“中国院子”与“西方院子”的主要区别在于,西方的建筑是院在外,即院子包围房子,中国建筑则相反,院在内而房在外,即房屋包围院子。这些现象的背后,正是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起着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