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的通知,提出“十三五”时期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目标为“全面提高建筑业信息化水平,着力增强BIM、大数据、智能化、移动通讯、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能力。”自此,建筑行业全面进入BIM技术应用时代。
BIM技术的应用,从最初的设计阶段延伸到施工阶段,为项目建设管理的各个阶段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对整个建筑业传统工作流程产生了巨大冲击和改变,对工程监理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BIM带来设计思维的转型
BIM是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英文简称,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可出图性五大特点,这使得以BIM应用为载体的项目管理信息化可以进行“三维渲染、宣传展示”,“快速算量、精度提升”,“精确计划、减少浪费”,“多算对比、有效管控”,“虚拟施工、有效协同”,“冲突调用、决策支持”,从而提升项目生产效率、提高建筑质量、缩短工期、降低建造成本。
基于这样的特点和优势,BIM技术从软件市场杀入建筑市场,就对建筑行业的主要参与方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工程项目信息得到更好地创建、共享,为项目提供互相协调、一致及可运算的信息,帮助工程参与者联系更加紧密,提高了决策的效率和正确性。当然,它对设计、施工及监理工作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多数建筑设计师采用BIM技术的初衷是为了提高设计工作的效率,但其实BIM技术的核心内涵并不仅限于此,BIM提供的是一种更接近现实世界的设计思维模式,采用模拟真实物体的方式,以三维设计思维为基础将传统的二维图纸完全转化为计算机的工作。它让设计师不再苦于用二维施工图来表达空间的三维复杂形态,从而拓展了设计师对于建筑形态探索的可实施性,让设计从二维到三维,进而走向数字化建造。
从立面设计到空间设计。以往,我国多数业主更多关注建筑形象的社会影响,加之设计工具的限制,设计师很难在较短的设计周期内深入推敲空间,用空间控制设计更是难以实现,BIM为改变这种状况提供了可能。
在BIM中,建筑室内空间、建筑表皮、建筑室外空间被整合成一个相互关联的逻辑系统。建筑设计从空间关系控制入手,平面布置和空间设计同步进行,空间直观反映建筑表皮并形成建筑立面,使内外兼容的空间设计变得简单易行。
从粗放设计到集成设计。当前,建筑行业粗放型设计主要表现为各个专业设计图纸的深度浅、质量低以及各专业间的集成化程度低,其工作方法是各自为政,采用传统的提条件图方法协同,集成化程度处于以图纸为中介的落后模式,效率低下且设计品质低。BIM以三维信息模型为基本集成平台,改变了建筑工程传统单兵作战的工作方式和模式,从异步的、松散联系的各专业散设计转化为同步的、紧密联系的各专业协同设计。
BIM不但将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等设计工种组织在同一个三维信息模型下工作,实现设计技术自身的协同,减少工种图纸间的“错漏缺”现象;而且实现了设计各阶段的集成。运用BIM,利用参数化构件组成的模型修改,可以省去建筑方案设计与后续设计(如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之间繁重的重绘工作,避免设计各环节脱节,便于根据实际工程要求对原方案的梳理及修改工作。此外,设计完成后,BIM包含建筑工程从设计、使用直至建筑使用周期终结的所有信息参数,这些信息始终建立在一个三维模型数据库中,业主、施工、监理单位及相关管理部门都可基于这个统一的模型协同工作,彻底改变了工程项目的协作过程。BIM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了设计思维和方法,也使设计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更显现其主导作用。
BIM全面颠覆施工流程
BIM技术对建筑施工流程的影响可以说是颠覆性的,对施工过程中的方案优化、成本、进度、质量等控制更加精确、具体,并对施工企业的管理和生产起到变革作用。虚拟施工、方案优化。首先,运用BIM技术,建立用于进行虚拟施工的施工模型,可以将工艺参数与影响施工的属性联系起来,以反应施工模型与设计模型之间的交互作用。施工模型要具有可重用性,因此必须建立施工产品主模型描述框架,随着产品开发和施工过程的推进,模型描述会日益详细。最终通过BIM技术保持模型的一致性及模型信息的可继承性,实现虚拟施工过程各阶段和各方面的有效集成。其次,基于BIM模型,可对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就施工中的重要环节进行可视化模拟分析,并按时间进度进行施工安装方案的模拟和优化。也可对一些重要的施工环节或采用新施工工艺的关键部位、施工现场平面布置等施工指导措施进行模拟和分析,不断优化方案,以提高计划的可行性。还可直观地了解整个施工或安装环节的时间节点和工序,并清晰把握在施工过程中的难点和要点,从而优化方案,以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方案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