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下一场暴雨就能检验一座城市是否有良心”。
今年6月份的汛期给多地带来强降雨,一座座城市的“良心”再一次被暴雨无情的淹没。
6月30日以来,湖北遭遇今年以来最强一轮降水过程,成为南方暴雨洪涝的重灾区。逢暴雨必涝、逢涝必堵,到武汉来“看海”成为当地民众调侃的话题。包括武汉在内,国内城市的排水系统饱受诟病也不是一两天的了,一下暴雨排水系统就瘫痪,给市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还存在着生命安全的隐患。
先别把责任甩在“天灾”上,“今年的雨太大了,真是始料未及,×年一遇呀”。我们不想听这些说辞,还是好好地谈谈人为因素吧。
内涝,已经成为中国一种普遍的城市病。
首先,与城市排水系统的不合理规划有关。城市排水系统工程本是一个统一、长远规划的工程,然而城市建设偏偏缺少统一、长期的规划,建设随意性太强。“换一届政府换一个规划”,导致新旧规划衔接不上,城市建设工程漏洞百出。很多领导班子习惯做“拍脑袋”决定,明明缺乏城市建设的专业性却做城市规划的决策者。如此一来,更看重业绩的规划决策往往缺乏长远的考虑,解决了眼前的问题却无法抵御日后的灾害。
第二,中国城市排水系统按照“X年一遇”的标准进行设计,而“X年一遇”这样的标准又太过含糊,对于城市排涝缺乏明确的指导意义。而近年的降水过于反常,早已超出了“X年一遇”的标准。
拿武汉来说,三年前,武汉水务局通过了《武汉市中心城区排水设施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计划》,投资129.85亿元,改造、完善市内排水系统,信心十足号称三年后武汉将告别“看海”。当时媒体宣称:“一天下15个东湖也不怕”。可今年就偏偏超过了15个东湖啊,你怎么办?
并不是说“百亿排水工程”毫无作用,只是今年降水量远远超出了“日降雨200毫米以内”的计划。所以只能说,百亿排水工程的落实只能应付“十年一遇”的洪水灾情,用这样的计划和标准来对付“厄尔尼诺年”的武汉汛期实在略显吃力。
第三,城市建设过快,大规模土地被“任性”开发,忽视了顺应自然规律发展的原则,导致大面积的天然排水系统湖泊、湿地被破坏,地下工程建设又跟不上。城市“内涝”成了必然的灾害。
这就是自然的“报复”,不尊重自然规律,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必然会被自然夺走这一切。年年治涝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是不是又打了水漂呢?
台湾作家龙应台曾写到,“要评判一座城市的管理水平,只需等待一场暴雨侵袭,然后再到街头上观察。如果撑着伞溜达了一阵,发现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就证明这座城市的管理水平肯定不低。”
在这样的标准衡量之下,这些年年“看海”城市的管理水平显然是不达标的。在城市建设中排水系统并不是一个不可治愈的顽疾,国外有很多成熟的标准和范例,是否愿意拿出精力来进行科学合理的建设,就看有关职能部门下多大的决心,有多大的责任心。
早在今年4月份住建部启动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申报,与此同时超过20个省市发布推进海绵城市的相关规划,并启动超过数千个项目。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武汉、济南、成都、池州、遂宁、湛江等近20个城市总投资达2671亿元,总项目量达到2052个。
全国各地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如火如荼,众多城市将海绵城市作为2016年投资的重中之重。既然有了专项资金的支持,排水工程的建设更不可推迟与懈怠。
切记,海绵城市建设要尊重科学,不能一味地盲目投资,应警惕重建设、轻管理,重投入、轻运营的做法。